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中美阶段性关税减免协议的达成显著提振了全球风险资产情绪。在贸易环境改善、消费预期回暖的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展现出强韧的基本面支撑与结构性投资机会。本文基于宏观政策调整与产业数据变化,对铜、铝、锡、稀土、钨及黄金等核心品种进行深度解析,揭示2025年有色金属市场的关键驱动因素与发展逻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当前铜作为工业金属基本面最为强劲的品种,其价格表现与产业格局高度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球铜消费量持续超出市场预期,而供应端受南美矿企罢工、刚果(金)运输瓶颈等扰动因素影响,库存水平维持低位。尽管宏观层面存在美联储加息路径不确定性,但铜的供需紧平衡结构使其价格弹性显著高于其他工业品。随着中美关税壁垒降低带来的需求修复预期增强,叠加当前铜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安全边际凸显,预计铜价将逐步回归由基本面主导的上涨通道。
截至4月底,国内电解铝建成产能达4518.2万吨,运行产能为4409.9万吨,开工率攀升至97.6%,接近行业满产极限。此前市场担忧的消费疲软问题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缓和有所缓解,而供应端因高能耗属性导致新增产能受限,进一步强化了铝市的供给刚性特征。当前铝价与相关股票自4月8日后持续横盘整理,但供需矛盾在需求复苏预期下或推动价格重拾升势。
锡市场受地缘冲突扰动的供给端风险正在消退:刚果(金)矿企复产进度加快,佤邦政策调整后原料供应逐步恢复。与此同时,中美关税谈判超预期进展可能刺激下游电子、焊料企业补库需求。尽管当前锡价维持高位震荡,但供需边际改善叠加库存低位支撑,短期价格上行动能充足。
自4月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更严格出口管控后,海外镝、铽等关键元素价格暴涨超50%,而国内受政策影响价格仅小幅回调。关税壁垒的阶段性解除将直接缓解下游磁材厂商的成本压力,并推动终端应用领域(如新能源车、风电)需求释放。若未来出口管制适度放宽,国内外稀土价差或加速收敛,国内企业有望在产业链中占据更优议价地位。
4月钨精矿配额减量政策落地后,钨价单月涨幅超15%,凸显供应端约束对价格的支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刀具与硬质合金出口占全球比重超过30%,关税减免及海外制造业补库存周期启动将显著拉动下游需求。若国内消费电子、机械加工领域订单回暖,钨产业链利润或进一步向资源端集中。
中美阶段性协议达成叠加印巴停火消息,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导致金价自4月9日高点回调约6%。当前3200美元/盎司附近面临较强技术支撑,若地缘冲突未完全平息且通胀数据超预期下行,则不排除金价下探至3000美元区域的可能性。但需关注关税政策未完全取消(保留10%基础税率)对黄金的长期避险需求支撑作用。
总结:2025年有色金属市场呈现显著结构性分化特征
宏观政策调整与地缘局势变化重塑了各金属品种的核心逻辑:铜、铝等工业金属在供需紧平衡中展现韧性,锡、钨受益于供给约束及制造业复苏迎来拐点,稀土则因出口管制推动产业链重构,黄金短期波动但长期仍具避险价值。未来需持续跟踪关税政策边际变化、主要产出国供应扰动以及新能源领域需求增长情况,有色金属板块或在多重因素共振下呈现分化中的整体向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