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在神经调控设备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将以18%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与此同步的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多部门正式发布《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明确将芯片技术列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这一规划不仅为全球科技竞争注入新变量,更揭示了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与智能硬件领域加速布局的深层逻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器件先行"战略框架,要求优先突破低功耗脑机芯片研发。这类芯片需兼顾超低能耗(目标降至0.1瓦以下)与高计算密度,在信号采集精度上达到每秒万次采样能力。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包括神经电信号干扰抑制、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优化等,四川省已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在传感器领域规划显示,四川将重点发展六类高灵敏度芯片:脑电波检测芯片需实现2微伏级噪声控制,肌电信号采集芯片须覆盖1500赫兹全频段。计划到2030年建成年产千万套的智能传感组件生产基地,其中医疗级柔性电极量产良率目标提升至98%,这将直接推动假肢神经接口、脑控外骨骼等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突破性提出多模态感知融合芯片架构设计要求:需集成视觉、触觉、生物电信号处理功能,运算时延压缩至5毫秒以内。同时自适应能源管理单元芯片将实现动态功耗调节,在植入式医疗设备中确保10年续航能力。这些技术创新指标表明,四川正通过芯片级创新重构人机交互边界。
根据产业路线图,到2025年脑机接口专用芯片国产化率要从当前不足30%提升至60%,其中植入式电池能量密度目标突破1000瓦时/千克。通过建立"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全链条技术标准体系,预计可带动相关领域投资超800亿元。
该行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脑机接口赛道进入系统性布局阶段。芯片作为连接生物信号与数字世界的转换中枢,其研发进度直接决定医疗康复、智能机器人等千亿级市场的竞争格局。四川通过前瞻规划抢占技术制高点,不仅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更在全球科技产业变革中赢得了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