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2023年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5个核电项目,包括浙江三门三期、福建霞浦压水堆1、2号机组、山东海阳三期、广东台山二期和广西防城港三期工程。这是自2022年以来,我国连续第四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标志着核电审批进入常态化节奏。以单台国产百万千瓦三代核电机组约200亿元的投资力度估算,此次新核准机组的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核电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上海作为国内核电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充分发挥了其集聚优势。在新获批的10台机组前期项目招标中,上海核电企业已承接各类合同金额超500亿元。上海拥有近200家核能相关企业,涵盖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等多个环节。例如,上海核工院承担了海阳三期2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总承包任务,机组采用其自主研发设计的三代CAP1000技术。此外,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成功中标核主泵、堆内构件、蒸发器、压力容器等各类核岛主设备19台(套),上海自仪获得各类核电仪器仪表订单2000余台(套),阿波罗机械获得核电用泵设备订单52台。这些订单的落地,充分体现了上海核电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大型核电站从规划到建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正式开工后的建设周期就长达60个月左右。通常情况下,核电项目在得到国家能源局允许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后,就可以启动长周期设备的招标工作。此次新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进入建设阶段。上海核电企业全面参与了这些项目的建设,包括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供货等多个环节。例如,国核自仪承接了2台CAP1000全厂仪控设备供货合同,中广核数科承接了DCS国产化及核安保系统建设业务。这些提前启动的招标工作,为核电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核电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数年的低谷期。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并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确保绝对安全。此后八年间,国内核电审批长时间处于低谷,仅在2012年和2015年有少量项目获批。2016年至2018年,核电审批再次陷入停滞。直到2019年,核电解冻,发展节奏逐渐拉回到正常轨道。在行业休整期,设备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企业面临项目少、订单量不稳定、人员流失等现实问题。然而,大部分企业选择在困顿中维持核电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继续推进设备国产化。近年来,随着核电审批重回正轨,产业链进入订单高峰期,多家厂商在手订单已排到几年之后。
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兜牢核电安全保障网。核电产业链供应链一定要有效运转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无损检验每个环节的高质量,从而保障整个核电项目的高质量。近期,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了设备制造经验反馈活动,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核电设备制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结
2025年核电市场前景广阔,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产业链迎来黄金发展期。上海作为核电产业链的核心区域,承接了超500亿元的订单,展现了其强大的集聚优势。尽管核电产业曾经历低谷,但近年来重回正轨,订单量持续增长。安全是核电发展的核心,高标准建设和严格监管确保了核电项目的万无一失。未来,随着更多核电项目的推进,核电产业将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