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液化气市场呈现供需双增长态势,随着炼化行业结构调整与清洁能源需求升级,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为应对市场变化,某石化企业计划在华南、华东、华北等核心区域布局进口液化气储运基地,以弥补内部资源缺口、巩固市场份额。以下从市场供需、企业现状及区域布局可行性等方面展开分析。
国内炼油产能与原油加工量持续提升,推动液化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国内炼油产能达7.95亿吨,原油加工量6.04亿吨,预计2025年炼油产能将增至9.03亿吨。伴随大连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大型项目投产,2025 年国内液化气商品量有望从 2018 年的 2732 万吨增长至 3100 万吨,需求则从 4519 万吨增至 5200 万吨,供需缺口将扩大至 2100 万吨,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华北地区。
消费结构方面,液化气深加工需求增长显著,2018 年底深加工产能达 5845 万吨,较 2010 年增加 4890 万吨,工业领域消费占比从 2005 年的 26.1% 提升至 2025 年预计的 51.5%。民用气消费虽受天然气替代影响占比下降,但绝对量仍保持增长,预计 2025 年民用气消费量较 2018 年增加 211 万吨,增幅 9.6%。进口液化气成为填补供需缺口的重要力量,2013-2018 年进口量从 421 万吨爆发式增长至 1900 万吨,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某石化企业作为国内液化气市场重要参与者,正面临自产资源减少的压力。2018 年其原油加工量 2.41 亿吨,液化气商品量 1322 万吨;预计 2025 年原油加工量增至 2.61 亿吨,但受 14 套烷基化装置投产影响,液化气商品量将减少至 987 万吨,系统内统销资源仅 837 万吨。以 2018 年 29.3% 的市场占有率测算,2025 年该企业需实现 1524 万吨经营量,资源缺口达 537 万吨。为维持市场份额,布局进口液化气储运基地成为关键战略。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可有效弥补内部产能调整带来的供应缺口,同时满足华东、华南、华北等核心市场的旺盛需求。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液化气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华南地区液化气供需缺口突出,2018 年资源量 405 万吨,需求 1040 万吨,2025 年缺口预计扩大至 705 万吨。依托湛江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 150 万吨 / 年进口液化气储运基地,可辐射华南本地及东南亚市场。该区域进口气到岸价与销售均价差额显著,扣除储运费用后毛利达 74 元 / 吨,年效益预计 1.11 亿元。布局后,该企业在华南市场占有率可从 2018 年的 20.8% 提升至 31.7%。
华东作为液化气消费重镇,2018 年需求 1680 万吨,2025 年预计增至 1878 万吨,资源缺口 459 万吨。建议在南京清江化工园区、镇海炼化、上海石化三地分别建设 100-150 万吨 / 年储运基地,总中转量可达 250 万吨 / 年。该区域进口气毛利 78 元 / 吨,年效益 1.95 亿元,市场占有率可从 46.01% 提升至 41.7%,巩固区域优势。
华北地区液化气需求增长迅速,2018年消费量640万吨,2025年预计增至860万吨,资源缺口550万吨。天津南港具备建设150万吨 / 年储运基地的条件,依托当地 PDH 装置产能,可有效满足工业原料需求。该区域毛利67 元/ 吨,年效益1.0 亿元,市场占有率可从27.8%提升至31.3%。
通过在华南、华东、华北布局合计 550 万吨 / 年进口液化气储运基地,某石化企业可实现 1537 万吨年经营量,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9.6%,较 2018 年提高 0.3 个百分点,成功守住市场份额。这一布局不仅缓解了内部资源减少的压力,也顺应了国内液化气市场需求增长趋势,为企业在清洁能源转型中抢占先机奠定基础。未来,依托专业化营销网络与区域储运节点,该企业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液化气业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