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6.7%,较2014年提升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外资流入持续增长,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5845.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资总额的70.7%。在此背景下,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9个试点城市,总数达到20个,标志着我国服务业开放进入新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服务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供给不足的挑战。数据显示,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4亿,医疗养老等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全球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超23%,而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存在。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不仅能够填补供给缺口,还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海南博鳌乐城为例,试点国际医疗旅游后,吸引28家跨国药企设立创新中心,带动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研发投入增长200%。
数字经济时代,服务业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杭州、苏州等试点城市数字服务出口年均增速达24%,云服务、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已具备全球交付能力。金融服务业开放成效显著,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规模同比增长67%。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还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
此次新增的9个试点城市,既包括沿海开放型经济城市,也涵盖内陆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沿海引领、内陆联动"的开放格局。试点城市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4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以宁波舟山港为例,其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为开展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基础。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通过服务业开放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上海自贸区取消外资会计师事务所限制后,倒逼本土机构审计效率提升40%,服务费率下降15%。试点城市在数字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推出数据跨境"白名单"等创新制度,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优先开放外资独资养老机构、国际文旅项目。这些改革举措有效打破了行业垄断格局,加速了本土服务业提质增效。
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人才支撑是关键。建议在试点城市扩大外国人才签证适用范围,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绿色通道"。支持试点城市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外资企业与本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一网通办"。
总结来看,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扩围至20城,标志着我国服务业开放进入新阶段。通过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服务创新、完善服务布局、深化服务改革、强化服务人才支撑,我国服务业开放正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这不仅有助于填补国内服务供给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还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我国服务业开放将释放更大发展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