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教育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5年,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辽宁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辽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辽宁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系统性地组织游客进行参观和学习的主体性旅游活动。辽宁红色旅游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引擎
红色旅游是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红色旅游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明确要求,辽宁省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影响力,为实现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红色旅游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促进辽宁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丰富辽宁红色文化内涵建设。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驱动引擎
红色旅游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的形式传播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有助于向大众传递先进文化,提升思想觉悟,增强红色教育的育人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开展红色旅游,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的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力。
(三)社会经济效益的推动引擎
红色旅游是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赋予革命遗址和红色博物馆等革命场所新的生机活力,红色旅游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增强辽宁旅游在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辽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东北抗联精神、雷锋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与吸引力,能够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进而带动辽宁经济发展。2023年,辽宁省共接待游客5.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22.6亿元,同比增长166%,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辽宁红色旅游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已成为辽宁文化旅游发展与建设的重点,红色旅游业态也成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一)旅游相关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发展方面
辽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区,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加高效便捷。辽宁省已经建成以沈阳过境绕城高速公路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交通圈,京沈高铁的开通使辽宁省与周边城市的路程缩短到3~5小时之间。2024年,辽宁的交通运输战线以服务新时代辽宁“六地”为目标,打造更安全、更绿色、更可持续的交通体系。
景区建设方面
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硬件配套基础设施。例如,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对历史文物及历史建筑进行项目策划,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改造相结合,鼓励利用周边共有物业资源建设文创空间。辽宁省还计划围绕城市重点核心红色旅游景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一批红色主题风貌特色街区。
(二)红色旅游景区内部管理持续规范
优化景区人力资源配置
红色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载体,需要培养专业敬业的红色讲解员。例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及三座分馆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辽沈战役纪念馆通过多方面培训提升讲解队伍的业务能力。
不断完善景区标准体系
红色旅游景区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评价约束规范标准。例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过升级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景区绿化和综合服务设施,于2023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媒介走向多元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
网络已成为红色旅游宣传的重要渠道。例如,抗美援朝纪念馆配合人民网制作《那年爷爷二十三》微纪录片,生动展示了丹东英雄城市形象。辽宁省葫芦岛市网信办举办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全媒体展示辽宁西部沿海城市的山海之美,吸引更多人关注辽宁。
合理借助活动平台
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合理借助平台扩大景区知名度。例如,抗美援朝纪念馆在2024年春节期间开展“文博馆里过大年”活动,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红色遗址‘剧’精彩”活动,通过文化节日开展相关红色旅游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四)红色旅游产品业态发展不断丰富
策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辽宁省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全面提升了辽宁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例如,“不忘国耻·英勇抗战”线路、“辽沈枪声·解放号角”线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线路等,涵盖了多个城市的重要红色景点。
打造红色文化演艺精品
辽宁省依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了一系列红色优质影视作品和实景演艺产品,如《英雄儿女》《九一八大合唱》《天算》等,将红色文化活态化、情景化、互动化。
推出特色红色研学产品
红色旅游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利于开发多种多样的红色研学产品。例如,辽沈战役纪念馆开展“行读辽沈红厚植爱国情——探寻红色记忆”主题研学活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多所高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开展“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系列研学活动。
尽管辽宁红色旅游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内涵挖掘、旅游融合度、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
(一)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辽宁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不完善,资源开发程度较为浅显,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旅游产品种类单一。例如,雷锋纪念馆在辽宁省内有七个,存在参观内容雷同的现象,景区自身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渲染力度不够,讲解缺乏感染力,无法充分展示其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二)红色旅游融合度不高
辽宁的红色旅游发展主要还是单独景区的发展,未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红色旅游景区多为“孤岛式”开发,缺乏联动效应。同时,辽宁在红色旅游宣传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媒介,新媒体内容趣味性与新颖性不足,未能很好地抓住观众眼球,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
(三)红色旅游人才队伍有待优化
辽宁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旅游人才。相关人才培养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红色旅游景区讲解员队伍普遍存在工资不高、晋升空间不足等问题,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强,部分景区讲解员以兼职为主,专业性不高。
(四)红色旅游相关体制机制不灵活
辽宁红色旅游景区大多为事业单位属性,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景区发展受限。部分红色旅游景区资金紧张,政府财政拨款有限,景区发展捉襟见肘。同时,相关旅游开发扶持政策存在未合理落实的情况。
针对辽宁红色旅游发展的困境,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旨在推动辽宁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一)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类型
辽宁红色旅游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地域性特色及其所蕴含的独特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加旅游的展示形式,如AR全景、视频、音频等方式,增加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代入感。设计红色活动,增加游客游览方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如开展红色历史小短剧活动,让游客重现当时的战争景象,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
(二)深度开发省内旅游景区联动
根据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设计旅游路线,实现红色旅游景区联动。设计特色旅游专线,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辽宁红色历史。以“六地”作为品牌,突出辽宁红色旅游的特点,打造辽宁省内红色旅游形象,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线上宣传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下宣传要抓住具体实践活动的教化作用,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三)建设红色旅游高水平人才队伍
整合省内旅游院校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增强辽宁发展红色旅游的活力与动力。针对现有旅游人才,定期开展培训,设置相关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确保红色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针对景区讲解员,要严格要求其具备良好专业素养,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政府可以提供相关人才就业福利政策,吸引高层次旅游人才加入。
(四)完善红色旅游景区体制机制
旅游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健全红色旅游景区体制机制,设置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对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状况进行评估检验,提出发展建议。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绩效评价体系,鼓励景区探索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挖掘自身特色内涵。鼓励当地政府与红色景区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结合相关体制机制及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应用,发挥出相关政策的真正价值。
辽宁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类型、深度开发省内旅游景区联动、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完善景区体制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辽宁红色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推动辽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辽宁应继续发挥红色旅游的本土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游览,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为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