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天平上,黑枸杞的地位愈发凸显。2025年,黑枸杞行业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格态势,旨在平衡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居延海地区,作为野生黑枸杞的重要栖息地,正面临着资源保护与生态防治的严峻挑战。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之野生黑枸杞的高经济价值引发的过度采挖,使得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岌岌可危。如何在政策引导下,实现野生黑枸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居延海地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特征显著。年平均气温 10.0℃,极端最高气温达 43.7℃(2010 年),极端最低气温低至 -32.6℃(2002 年)。年平均降水量仅 31.2mm ,日最大降水量为 42.0mm(2010 年 10 月 3 日),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 2794.1mm,1982 年更是达到 3546.2mm。水源持续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致使土地旱化严重,平原区植被大面积退化。地面蒸发的增强,又造成大面积土壤盐渍化,绿洲面积不断缩小。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黑枸杞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植被变迁方面,20世纪50年代,胡杨林、柽柳、梭梭草场面积分别为5.0 万、15.0 万、113.3 万 hm²,而目前已分别减少至 2.27 万、10.0 万、53.0 万 hm² ,植物种类也由过去的 130 多种锐减至 30 多种。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梭梭草场覆盖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 30% - 50% 下降到目前的 10% - 30%,退化草场面积占可利用草场的 34% 以上。当前,全区域沙漠化面积、盐碱化面积、植被覆盖度 < 10% 的荒漠戈壁面积分别为 155.53 万、5.72 万、486.94 万 hm² ,分别占全区域总土地面积的 15.17%、47.50%,沿河、两湖低洼地带成为主要盐碱化区域。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平均年递增沙化面积 225km² ,年增长率达 5.0%。沙漠化与荒漠戈壁面积总和已约达总面积的 62.7%,仅 37.3% 的范围分布着维系下游生态环境的天然植被及人工绿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黑枸杞作为该地区主要野生植物之一,具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偏好。它主要散布于北纬 35° - 39°、东经 98° - 103°、海拔 2800 - 3000m 的盆地沙漠地带,是荒漠戈壁地区重要的建群植物。这种多棘刺灌木,高度在 20 - 150cm,多分枝且枝条坚硬,常呈 “之” 字形弯曲,颜色为白色。其叶 2 - 6 片簇生于短枝上,肉质无柄,形状为条形、条状披针形或圆柱形,长 5 - 30mm,顶端钝圆。花 1 - 2 朵生于棘刺基部两侧短枝上,花梗细,长 5 - 10mm;花狭钟状,长 3 - 4mm,2 - 4 裂;花冠漏斗状,筒部常较檐部裂片长 2 - 3 倍,呈浅紫色,长 1cm;雄蕊不等长。浆果成熟后呈紫黑色球形,直径 4 - 9mm,种子为肾形,褐色。
黑枸杞,学名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属茄科枸杞属,别名苏枸杞。其蒙语名为 “乔诺英 - 哈尔马格”,藏药名 “旁玛”。从生物学特性来看,它具有极强的耐旱性、抗寒性、耐盐碱性与抗逆性,能在荒山、戈壁、荒坡、荒漠等恶劣环境中形成灌丛,对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重要作用。
在营养价值方面,黑枸杞堪称 “营养宝库”。与红枸杞相比,其尼克酸、铁、钙含量分别为红果枸杞的 16.7、4.6、2.3 倍。尤为突出的是,黑枸杞的原花青素(OPC)含量极高,达到 3690mg/100g,超过了蓝莓(蓝莓含 OPC 330 - 3380mg/100g),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花青素 OPC 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果实。作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其功效是 VC 的 20 倍,是 VE 的 50 倍,同时还是天然补钴剂、补镍剂、补铬剂。此外,黑枸杞味甘、性平,富含矿物质、脂肪、微量元素、糖类、蛋白质、游离氨基酸、VC、有机酸、VB、VB₂、生物碱等多种营养成分,药用保健价值远超普通红枸杞,故而被誉为 “软黄金”。
2025 年黑枸杞行业政策虽在逐步完善,但由于黑枸杞生长地域辽阔,监管难度极大。在发现其极高药用价值后,利益驱使下的滥挖、疯狂采摘现象屡禁不止。国家立法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空白,导致黑枸杞保护工作缺乏有力法律支撑,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难以有效遏制非法采摘行为。
当前,沙区部分居民经济相对拮据,生态认识水平有限,且缺乏有效引导,仍保留以柴薪为主要能源的传统生活方式。野生黑枸杞的高营养、高利润,吸引众多居民滥垦、滥采、滥樵及超载畜牧。这种行为使得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急剧降低,风沙运动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重,对野生黑枸杞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尽管已有不少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出台,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部分法规条文逐渐暴露出内在不足,存在漏洞。在实际管理中,这些法规缺乏灵活性,面对疯狂采摘野生黑枸杞的行为,林业、农牧等部门在执法时面临巨大压力,难以依据现有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惩处。
一方面,需明确不同职能部门在黑枸杞资源保护方面的管理权限与职责,避免出现交叉管理、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对野生植物保护中关于整株破坏的规定,秉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充分考虑居延海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以及采摘人员多为农牧民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细则,使黑枸杞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已极为恶劣,采摘人员多为农牧民,他们对沙区高营养、高利润物种的采、樵、摘行为,破坏了沙地表面极薄的结皮或植被,导致沙丘活化,野生黑枸杞等植物根系裸露、逐渐死亡灭绝,植被覆盖率降低,生态环境荒漠化加剧。为恢复生态,国家需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动员全社会力量,规模种植并保护现有植被,合理利用沙区资源,使绿洲植被保护管理科学规范,从根本上杜绝人为破坏。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针对滥垦、滥采、滥樵草原野生植物资源,破坏沙漠地区植被,加剧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应加强科学技术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技术推广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合理制定黑枸杞等野生植物资源的种植、开发、保护规模,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广泛深入开展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加强《草原法》《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制定相应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防止人为破坏植被引发新的水土流失,依法保护治理成果,提高公众对黑枸杞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因人为破坏野生经济植物如黑枸杞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天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在经济开发中,应以预防保护为主,确保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人工草场的草原生态建设,改善植被条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野生经济植物规模种植,推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种植与采、樵、摘向科学化、产业化发展,有效保护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科学解决牲畜发展与草场建设的矛盾,在牧业经营方式上采取轮牧、限牧、退牧等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推广舍饲、半舍饲、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拓宽农牧民生活空间,提高其生活水平。
2025年,在严格的黑枸杞行业政策背景下,居延海地区野生黑枸杞资源保护与生态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野生黑枸杞面临诸多保护难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有缺陷等。为实现人口 - 资源 - 环境 -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及坚持生态保护与培育并举等措施,提高全民族思想认识水平,坚持开发、种植、保护并重,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恢复居延海绿洲生态环境的天然植被及人工绿洲,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