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黄鳝养殖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市场对黄鳝需求的持续增长,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成为从业者关注的焦点。不同养殖模式对黄鳝生长及抗氧化力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提升黄鳝养殖效益、保障产品质量意义重大。
黄鳝养殖模式多样,本研究聚焦于铜钱草养殖模式和假草养殖模式。在广西一处水产实训基地展开养殖试验,选用 4 个规格为长宽深 6m×1.2m×1m 的黄鳝工厂化养殖水池。其中两个水池各安置 2 个 150cm×100cm×80cm 的网箱,每个网箱内放置 1 个黄鳝养殖 PVC 框架浮床,浮床种植铜钱草,此为铜钱草组;另两个水池各放置 1 个 300cm×100cm×80cm 的网箱,每个网箱中有 2 个黄鳝养殖 PVC 框架浮床,假草悬挂于浮床底部,设为假草组,浮床规格为 100cm×80cm×50cm。
试验用黄鳝采购自人工繁育渠道,挑选健康活力足、体格健壮的个体,平均体重3g。铜钱草组每个网箱投放 150尾黄鳝,共4个网箱投放600尾黄鳝苗;假草组每个网箱投放300尾黄鳝,2个网箱共投放600尾黄鳝苗。
在试验管理方面,黄鳝鱼苗先进行训食,待其完全摄食配合饲料后开启正式试验。投喂遵循隔天1次,投喂量不超鱼体重5% 的原则;换水和排放池底沉积物定时定量,换水量不超养殖水体量 10%;持续保持增氧;每半月使用复合微生物组合调节水质;每半月提拉网箱交换内外水;定期抽样测量黄鳝体长体重,监测鱼病。养殖周期从 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为期8个月。
实验结束前24小时停止投喂。将各养殖模式的黄鳝按数量随机分为3组,每组随机抽取30尾测量体重、体长等指标;每组再随机抽取5尾采集肝脏,用于抗氧化指标测定。
采用特定公式计算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增重率(WGR,%)=(W1 - W0)/W0×100;特定生长率(SGR,%/d)=(lnW1 - lnW0)×100/t;肥满度(CF,%)=W1/L³×100 。其中,W1 和 W0 为鱼的末体质量和初始平均体重(g),t 为试验天数(d),L 为鱼末体长(cm)。实验数据运用 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所有数据以 “平均值 ± 标准差” 表示。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黄鳝养殖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试验进程中,假草组黄鳝存活率始终低于铜钱草组。假草组黄鳝在养殖第六个月趋于稳定,不再出现死亡;铜钱草组黄鳝在养殖第五个月便不再有死亡情况。不过,两组黄鳝最终成活率均超 90%。
从数据来看,两个试验组黄鳝的增重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假草组黄鳝增重率大于铜钱草组,但存活率低于铜钱草组。铜钱草组增重率为 2074.50±58.69,肥满度 0.12±0.007,特定生长率 1.34±0.014,成活率 97.84±1.65;假草组增重率 2378.83±72.83,肥满度 0.13±0.014,特定生长率 1.29±0.007,成活率 91.84±1.18。
两个试验组黄鳝在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铜钱草组黄鳝 MDA 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假草组(P<0.05),SOD 活性显著低于假草组(P<0.05)。铜钱草组 MDA 含量为 22.40±1.15a,SOD 活性 535.47±45.99b,T-AOC1.73±0.29,AKP1165.46±293.70,ACP1883.77±221.65a;假草组 MDA 含量 20.03±0.68b,SOD 活性 1244.84±149.29a,T-AOC1.93±0.05,AKP1155.25±444.92,ACP1158.60±376.36b。
研究发现,两种养殖模式下黄鳝在生长性能方面无显著差异,且最终存活率高,表明两种模式均适用于黄鳝养殖。但在肝脏抗氧化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是反映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关键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鱼类酶系统重要部分,MDA 具强细胞毒性,能反映机体氧化损伤程度及抗氧化能力。酸性磷酸酶在巨噬细胞中作为溶菌酶标志,参与磷酸基团转移和代谢。铜钱草组黄鳝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假草组,丙二醛含量高于假草组,说明铜钱草组黄鳝肝脏受损致抗氧化力下降。同时,铜钱草组黄鳝肝脏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可能因肝脏组织受损,其活性升高以清除破损细胞残留。
综合来看,铜钱草养殖模式和假草养殖模式都能使黄鳝成活率达90%以上。但假草养殖模式下黄鳝肝脏抗氧化能力更强,从健康养殖角度出发,更适合黄鳝的工厂化养殖。在2025年黄鳝养殖行业中,这种更具优势的养殖模式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助力黄鳝养殖行业朝着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