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人工智能核心规模突破2200亿,工业机器人占全国44%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速向智能化领域纵深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道持续发力,2024年已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两项数据稳居全国首位。在此背景下,广东省以政策创新为引领,正加速构建覆盖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和生态培育的完整体系,目标直指全球产业高地。
广东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形成显著集聚效应。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总市场份额的44%,连续五年蝉联榜首;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梯队的核心引擎。从服务民生的外骨骼辅助设备到政务场景的智能问答终端,“广东造”机器人正以多样化形态渗透至千行百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加速智能化转型。
尽管产业基础雄厚,但关键技术短板仍制约发展进程。当前广东省聚焦高端芯片设计、精密减速器研发等薄弱环节,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例如,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突破进口依赖;针对人工智能算力需求,规划布局超算中心和智能计算集群,为算法优化提供底层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已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超过300个,持续夯实技术根基。
从工厂自动化产线到医疗康复器械,从农业采摘机器人到物流分拣系统,“人工智能+”与“机器+”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生态。广东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征集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推动建筑、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与智能技术深度嫁接。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名工人400台的国际先进水平;在服务业场景中,具备自主导航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已在商场、医院等场所实现规模化应用。
面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缺口,广东实施“靶向引才”策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增设相关学科,并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政策明确对领军人才给予科研经费、住房保障等综合激励,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课程,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将新增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10万人以上,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面对数据安全、伦理风险等新挑战,广东率先构建“监管沙盒”机制,在琶洲试验区等地划定试点区域,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测试新型机器人产品与服务模式。同时加快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指南和机器人行业标准,通过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平衡创新活力与公共安全。这一系列举措既为技术迭代保留弹性空间,又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底线屏障。
结语:智造未来,向全球高地加速进发
从政策支持到场景落地,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储备,广东正以系统性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迈向更高能级。通过补链强链、开放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协同发力,一个涵盖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培育、应用场景拓展的生态圈已初具雏形。随着2025年发展目标渐行渐近,广东有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以“机器人+”为支点撬动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智造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