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积极推进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2025年的皮革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皮革行业的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深入剖析皮革行业在 “双碳” 背景下的环保现状及法律规制,对于推动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皮革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双碳” 目标,即 “碳达峰” 与 “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皮革行业必须遵循的发展路径。自2021年起,国务院及国资委等部门陆续发布相关政策,强调对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规范研究,明确要在不同阶段推进绿色供应链转型,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按照规划,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出台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提升相关计量、统计和监测能力,为后续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十五五” 时期,正式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碳排放核算能力,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认证制度,确保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后,转变碳排放控制方式,强化管控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下降。
中国轻工联发布的《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皮革行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方案提出要攻克制革领域无铬鞣、生物制革等关键技术,探索固废高值化资源再利用模式,提高可回收材料比例,减少制鞋固废产生。这些要求促使皮革行业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大在碳处理、碳减排方面的投入,以适应 “双碳” 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皮革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中,加工真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皮废料对环境的污染。然而,过去皮革制造业在鞣制、染色及废水处理等生产环节存在能源消耗高、废气污染排放大的问题。部分中小型皮革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薄弱,也阻碍了 “双碳” 行动在行业内的推进。
近年来,皮革行业在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行业整体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许多皮革企业每年投入资金用于绿色科技研发。如集成制革灰皮废肉渣资源化利用工艺、废毛制备蛋白填料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一些企业还开发了配套设备,将皮革废碎料加工成可回用于生产的材料,形成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部分头部皮革企业更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的企业大量使用无铬鞣技术,倡导减排减碳甚至 “负碳”,运用太阳能,采用水性超纤等环保材料,确保汽车用革生产、加工与使用环节的绿色环保。还有企业从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技术创新,开展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并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水废料排放。但对于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裕的企业来说,由于绿色技术研发成本高、收益周期长、转化率低,转型仍面临较大困难。
随着 “双碳” 经济的发展,全球碳足迹认证正从自愿认证向法律法规强制性认证转变。欧盟推出的产品环境足迹评价体系,已成为多项欧盟法规强制要求,在欧盟销售的皮革等商品都需采用该体系编写碳足迹报告,否则将面临产业链脱钩断链的风险。这对我国皮革行业的出口形成了挑战,也凸显了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 “双碳” 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紧迫性。
虽然目前皮革行业尚未有完善的针对性 “双碳” 管理法律法规,但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23 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数据和报告造假纳入刑法适用范围。2024 年,生态环境部等 15 个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产品碳足迹管理正式进入中国碳中和政策体系。
政府在推动皮革行业 “双碳” 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皮革行业分析指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减排责任和义务,利用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同时,建立碳排放监测、核算和监管机构,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规范碳交易市场运行。此外,我国皮革行业协会联合高校开展皮革行业自主的碳排放数据核算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应对贸易壁垒,还能为企业改进工艺、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数据支持。
2025 年,“双碳” 目标给皮革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环保方面,皮革行业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面临着技术转型成本高、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等挑战。在法律规制上,虽然国家和行业正在积极推进相关体系建设,但与国际标准接轨仍需努力。皮革行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绿色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行业整体环保水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皮革企业深刻践行 “双碳” 战略,构建绿色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只有这样,皮革行业才能在 “双碳” 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