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之一,正通过上海原油期货这一金融工具加速参与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依托持续优化的现货基础和日益增强的价格影响力,上海原油期货已成为反映亚太地区原油供需特征的重要价格信号,在服务实体产业风险管理、促进跨境贸易定价多元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原油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原油进口量长期维持高位,2024年达1114万桶/日,其中中东油种占比超50%。上海原油期货自上市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市场为出发点,通过动态调整可交割油种确保合约与现货市场的紧密联动。初期设定的七类可交割油种中,阿曼、迪拜等中东资源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国际市场变化,2020年至2022年间先后引入巴士拉中油、穆尔班原油,并剔除停产多年的马西拉原油,使可交割品种增至九类。
截至2025年2月,上海原油期货仓单库存达954.1万桶,其中中东油种占比高达97.6%。数据显示,2024年巴士拉中油进口量升至8.2%,穆尔班原油因现货贴水收窄推动其交割量增长显著,年内新增仓单524.8万桶。通过持续扩容交割库容(总核定库容1919万方),上海原油期货进一步巩固了与区域贸易流的匹配度。
为深化市场功能发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长期开展专项支持计划,推动企业以原油期货价格作为贸易计价基准。早期参与者尝试将巴士拉轻油等可交割品种纳入计价体系,逐步扩展至更多中东非标品。这一机制不仅帮助炼厂锁定采购成本——如某石油集团通过仓单换货操作,向境外炼厂输送185万桶穆尔班原油;更助力企业优化库存管理,2024年国内主营公司首次完成期货仓单出库与现货互换,打通了跨境资源调配新路径。
截至2025年初,上海原油期货累计交割量突破2.3亿桶,月均交割规模稳定在292万桶左右。阿曼、巴士拉轻油等主力品种的仓单使用率持续领先,反映出市场对合约流动性和交割效率的高度认可。
上海原油期货的发展路径彰显了中国在全球能源金融体系中的主动性。通过扩大可交割油种覆盖范围(当前中东油种占7/9),增强与跨境贸易流的适配性;同时拓展仓单交易灵活性,支持企业利用衍生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基础数据建设,提升国内供需信息透明度,推动人民币在油气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并深化与国际市场的规则对接。
总结
从合约设计到交割实践,上海原油期货始终以服务实体需求为导向,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完善亚太定价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可交割资源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产业生态的持续培育,这一市场正逐步成为连接中国能源消费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中国方案。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经济部一位官员预计,2025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将达到68美元/桶。经济部更新宏观经济预测;此前在2024年9月的估计为每桶81.7美元。俄罗斯经济部将2026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从77美元/桶下调至72美元/桶;将2027年预测从74.5美元/桶降至72美元/桶。该部门预计2025年乌拉尔原油价格为56美元/桶,2026年乌拉尔原油价格为61美元/桶。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