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 宏观经济 内容详情
制造业引擎驱动工业经济稳步回暖
 制造业 2025-03-28 01:48:38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前两月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长提速,利润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工业经济在2024年开年前两个月展现出韧性复苏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20.09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较去年全年提升0.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9109.9亿元,同比降幅收窄至0.3%。制造业作为核心支撑力量,不仅扭转了去年全年的下行趋势,更带动装备与原材料领域实现显著增长,为经济回暖注入动力。

  一、利润率承压下利润结构持续分化

  尽管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增速微降,但细分领域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395.1亿元,同比增长4.8%,成为拉动工业利润的主引擎。其中,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仪器仪表行业分别以88.8%和26.7%的增速领涨;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长15.3%,较去年全年22.9%的降幅显著改善。数据显示,制造业对工业整体利润贡献率提升至70%以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政策协同效应显现助力产业升级

  "两新"政策(设备更新改造与消费以旧换新)持续释放红利,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分别增长6.0%和5.9%,智能消费设备制造更实现125.5%的爆发式增长。家用电器领域如厨房电器、制冷设备等民生相关产业同步回暖,利润增速达19%20%区间。这些数据印证了政策对制造业升级与消费端衔接的有效性,为产业链优化提供了实证支撑。

  三、库存周期触底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截至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达6.37万亿元,同比增长4.2%,较去年12月提升0.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企业正从"主动去库"转向"被动补库"阶段。历史数据显示,自2023年四季度增量政策落地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升,带动库存需求增长。市场分析指出,当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温和回暖与营收增速企稳形成共振,为后续补库存周期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结:

  前两个月的工业经济数据勾勒出我国产业升级与政策调控协同发力的成效。制造业作为核心动能,在装备、原材料等细分领域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两新"政策通过设备更新和消费升级双轮驱动,巩固了产业转型基础;库存周期拐点的到来则为后续经济增长积蓄动能。这些积极信号表明,随着产能利用率回升与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工业经济有望在二季度延续复苏态势,进一步夯实全年稳中向好的发展预期。

延伸阅读

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1.2,为四个月来最高(20250401/09:45)

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1.2,较2月上升0.4个百分点,创2024年12月来新高,显示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加快扩张。从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分项数据看,制造业供需维持扩张态势。3月生产指数在扩张区间微升至近四个月来最高,新订单指数小幅下行但仍高于临界点。

华泰证券:3月制造业PMI继续上行 关注后续韧性(20250401/08:03)

华泰证券点评3月制造业PMI数据称,3月制造业PMI较2月的50.2%回升至50.5%,高于彭博一致预期的50.4%;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亦回升至50.8%,高于彭博一致预期的50.6%。整体而言,3月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以上进一步上行,但略低于季节性水平(2016—2024年、除2020年均值为51%),分项中呈现生产强,价格弱,行业“新旧”分化加剧——生产指数高位上行至52.5%,新订单指数亦从51.1%上行至51.8%,强于新出口订单的回升幅度,或显示外需的拉动效果有所放缓,购进价格及出厂价格均回落至荣枯线以下,或部分受到全球油价下行的拖累。行业中,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PMI在55%以上的高景气度区间,而水泥、黑色金属冶炼景气度仍在偏低水平。往前看,考虑到美国可能在4月2日宣布对全球多个经济体加征“对等”关税,或对全球贸易活动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出口对制造业活动的拉动效果可能放缓,而地产市场能否企稳、促消费等逆周期政策力度等均对内需能否持续回升有重要影响。

得州制造业景气指数持续探底 行业前景指标大幅恶化(20250331/22:45)

周一公布的达拉斯联储制造业调查报告显示,得克萨斯州三月制造业总体经营活动指数进一步下滑至-16.3,较二月的-8.3和一月的+14.1显著恶化,创下2020年疫情以来新低。尽管部分分项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行业前景预期指数骤降至-10.7,较上月-5.2继续下探,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经营环境的深度忧虑。关键分项数据呈现分化态势:生产指数回升15个点至+6.0(二月为-9.1)。产能利用率改善至-2.3(前值-8.7)。新增订单微幅回升至-0.1(前值-3.5)。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热门推荐

制造业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