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工程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北京市2024年重点工程项目迎来"开门红",一季度38项计划开工项目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多个领域呈现突破性进展。轨道交通、文旅消费、基础设施等工程的密集落地,不仅彰显了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更通过区域协同效应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北京市2024年"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提速,一季度计划开工的38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建设,整体开工率达100%,其中轨道交通M101线围护结构完成30%、22号线北京段车站主体进度过半。小米智能制造基地二期、京东方半导体显示生产线等高精尖产业项目全速推进,展现出城市发展的强劲脉动。
在区域协同领域,天竺综保区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预计6月竣工验收,将打造国内首个具备国际水准的航空动力测试基地。该"试炼场"建成后可年处理百台航空发动机,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顺义航空航天产业借势升级,正加速构建千亿级临空经济生态圈。
基础设施领域呈现多点开花态势:轨道交通17号线等9条在建线路进展顺利;小米电池生产基地厂区建设整体完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科技创新载体方面,中关村腾讯学知园、亦庄综合保税区同步开工,中关村国际医谷项目加速推进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形成"科技+产业"创新闭环。
在生态保护领域,首都水资源生命线——密云水库防灾减灾工程加快实施,通过库区清淤扩容和智能监测网络建设,将提升20%的蓄水能力。该工程采用新型生态护坡技术,在保障供水安全的同时实现水域生态修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文旅融合项目持续发力,通州环球影城配套工程M101线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文旅区再添重量级IP。在顺义,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的落成不仅完善临空产业布局,更将带动高端服务业发展,预计每年吸引超5万人次专业人才流动。
【结语】
从交通枢纽到创新高地,从生态屏障到产业集群,北京市重点工程正以系统化推进模式重塑城市发展格局。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既体现了"科技赋能、区域协同"的发展理念,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建设范本。随着各领域工程加速收尾,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城市群正在崛起,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数据来源:北京市重点工程进度通报)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在贸易冲突风险或将加剧的预期下,国家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对稳出口有望发挥重要作用,加之中东、东南亚等热点地区基建需求旺盛,我国工程企业出海具备增量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工程企业出海动力足,并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新订单增量或取得新突破,未来海外收入和业绩增长值得期待。若明年新一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有望促进工程企业海外发展,同时亦有望催化板块行情,当前时点重点获益企业投资价值凸现。
10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2024中国不动产金融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邢自强表示,“发展是安全的基石,二者的系统性结合,就是看到民生改善,这能够帮助判断自9月份以来,本轮经济和地产政策转向的决心和力度”。他阐述了跟全球其他国家对比,中国房地产市场取得平衡、进入新常态需要的路径与时间,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策能起到的作用。他预测了助力房地产逐步止跌回稳的“新三大工程”等政策,即中央动用财政帮助去库存、充实社会保障体系、上升一揽子生育政策至国家行动纲领。此外,高金金融学讲席教授、学术副院长严弘指出,目前REITs市场在扩募、主动管理能力、市场波动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他提出放宽扩募约束、建设多层次REITs市场;REITs管理人需要权责利统一;允许更多金融产品与投资主体进入REITs市场,鼓励长钱、稳钱进入市场等建议。(澎湃新闻)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表示,美国工程机械市场短期处于高点,需求侧修复仍待观察,但看好中国厂商海外份额提升和出海长期前景。2021-2023年在逆周期刺激和制造业回流驱动下,美国厂房和建筑资本品需求持续上行,2024年需求出现较大程度的下跌。中金公司认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突出,海外渠道、售后服务、产能、金融等体系建设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我们看好工程机械、叉车、高机出海的长期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