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2023年重大项目推介数据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深圳正加速释放基建领域投资潜力。通过近期举办的面向民间资本重点项目推介会可见,该市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涵盖能源、交通、水务的24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其中超过90%为公共设施类资产。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导向,更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出盘活存量基建的新路径。
深圳能源光明电力有限公司等企业以股权转让形式引入民间资本,释放不超过14%的股权,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政府主导型基建项目的单一融资结构,让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得以通过长期稳定分红获取回报。推介会中披露的数据显示,首批亮相的6个能源项目总投资达165亿元,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保障深圳西部片区电力供应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可预期的收益曲线。
在交通基建方面,13个铁路、机场及港口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1807亿元,占据本次推介项目总规模的九成。这些项目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国际航空枢纽扩容和智慧港口建设等关键方向,将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效率与区域协同水平。水务领域5个污水处理及水厂项目投资78亿元,则聚焦于构建韧性供水系统和生态治理能力。通过分批次进行的行业专场推介(3月19日至21日),不同领域的技术细节、收益模型及风险提示被完整呈现,帮助投资者精准识别优质标的。
深圳发改委通过深度调研锁定"投资边界清晰、经济效益可测"的核心筛选标准,确保推出的项目既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又能满足社会资本对安全性和回报率的双重考量。例如在能源领域,6个燃机及热电项目均配套了区域电力负荷增长预测数据和碳减排指标,让投资者能直观评估环境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平衡点。这种透明化推介方式获得市场积极反馈,有金融机构负责人指出其较传统政府项目发布会更具投资决策参考价值。
从深圳近年经济结构看,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约40%固定资产投资和90%就业机会,此次基建开放政策进一步释放了"民资参与重大工程"的信号。据测算,24个项目全部落地后将直接拉动本地高端装备制造、环保技术等产业链升级,并通过长期运营岗位创造超万个就业岗位。这种以市场化改革破解融资难题的做法,为全国其他城市探索基础设施REITs试点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总结而言,深圳此次基建项目推介不仅展现了特区在扩大有效投资上的战略定力,更通过股权合作、收益共享等创新机制打通了民间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随着2025年发展蓝图逐步展开,这种政企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模式,将持续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最新文件显示,伯克希尔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在日本五大商贸公司的持股比例。对于巴菲特持续买入日本股票,有分析认为,日本贸易公司目前的交易价格远低于峰值,所以巴菲特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买入更多股票的机会。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大量变化,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但贸易公司涉及的业务范围很广,所以巴菲特可能认为它们是安全的押注。考虑到商社仍然是巴菲特在日本唯一投资的领域,有投资者猜测,伯克希尔可能会利用其在商社的持股进入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交易,这些领域是美国公司的重要全球利益所在。特别是日本首相石破茂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会晤后表示,日本对美投资增加以及美国液化天然气采购量提升是重要成果之一。(证券时报)
3月14日消息,据报道,高盛指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开始复苏,这可能推动钢铁、水泥和铜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其指出,最近考察“初步印证了我们对2025年中国建筑需求的乐观预期”。高盛仍然偏好水泥、铜和铝土矿,并渐进看好钢铁和铝。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