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南州的山间田野,一场以黄瓜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技术及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深度绑定,贵州龙里县构建起覆盖1100亩核心基地的现代化产业链。数据显示,自2024年起,当地黄瓜产业年发放工资超1200万元,带动就业达2.1万人次,并实现了从田间到大湾区市场的次日达供应体系。这一成果不仅重塑了传统农业形态,更展现了区域协作与技术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黄瓜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通过粤黔协作资金支持,龙里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1100亩标准化黄瓜种植基地。该区域采用分批轮作模式,每年4月至11月实现持续供应,日均外运黄瓜数十吨。冷链物流系统的升级使新鲜黄瓜可在24小时内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佛山、广州等地消费者清晨即可品尝到“顶花带刺”的贵州鲜瓜。产业布局中,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稳定合作,既保障了产能集中度,又降低了流通损耗。
龙里县的黄瓜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园区内配备智能温室大棚及环境监测系统,可实时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使作物生长周期缩短15%,单位面积产量提升20%以上。企业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黄瓜植株数据,包括叶片含水量、果实发育速度等关键指标,实现精准灌溉与病虫害预警。这种技术应用将传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转化为可控的标准化生产流程。
数据显示,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龙里县构建了“党组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租金,并在基地务工实现增收。2024年度,园区发放工资总额达1200万元,惠及周边2.1万人次劳动力;同时向入股合作社分红30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因此增长超3万元。黄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中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标杆项目。
当前,龙里县正推动黄瓜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企业计划投资建设黄瓜深加工车间,开发酱腌菜、即食产品等衍生品,并探索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这一举措将使单根黄瓜的产值提高3倍以上,同时减少季节性供应波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随着冷链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贵州黄瓜有望从“鲜销”转向“加工增值”,形成集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闭环。
通过科学布局与技术创新,龙里县将黄瓜产业发展为连接黔粤两省的经济纽带。1100亩基地的规模化运营、智能技术对生产的精准把控、以及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共同构成了该产业的成功范式。未来,随着深加工项目的落地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贵州黄瓜不仅将继续巩固大湾区“菜篮子”地位,更将成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协作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