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环保部门,一直在表示雾霾治理正在提速。但对于民众来说真正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仅有29.5%。以下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雾霾治理与民众直观是否感受相符的调查详情。
调查中,67.8%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雾霾严重,其中19.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严重。24.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认为不严重的仅为7.8%。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建筑公司担任财务经理的项英,感觉牡丹江的雾霾也很严重。有时候晚上出去散步,看到路灯下面都是灰蒙蒙一片,还经常会感到嗓子痒。
项英每天都会用手机看一下空气污染指数,“根据这个决定要不要戴口罩”。但对于污染指数,他心中常常有一个疑问:“污染指数测量只在白天吗?”他说,因为牡丹江地区白天常常是晴天,但在傍晚以后,“会感到烟气很重”。
他还记得,2012年年末的时候,雾霾的话题好像一下子在网上爆发了,当时流传着各种“全国PM2.5最低的10个城市”,牡丹江经常能排进去,这让他感到难以置信,“这都是咋测出来的?”
同时,43.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治霾数据和直观感受不符。感觉相符的仅占29.5%。27.4%的受访者感到不确定。
尽管近些年的数据显示治霾成效显著,汪轩怡的直观体验却是,北京雾霾还是挺严重,只有刮了风,天才能蓝起来。“没直观体验到,谁又会相信治霾效果呢?”她觉得,公众最需要的不是数据,而是空气质量变好带来的直观感受。
治霾数据与直观感受不符,也会影响公众对治霾效果的信任度。调查中有66.0%的受访者会对治霾数据产生怀疑。16.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17.6%的受访者不会怀疑。
据中国环境保护部消息,今年1至10月,中国338个城市PM2.5浓度平均为42μg/m3,同比下降12.5%,空气质量在逐步改善。
调查中,34.4%的受访者认同,数据显示治霾成效显著,只是还未达到公众能直观感知程度。但也有40.6%的受访者并不认同治霾成效。25.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治霾数据与直观感受,宇寒这样理解。“可能是因为数据变化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直观感受上不那么容易区分。”他猜测。
36.0%的受访者表示,对所在地区政府治霾力度满意。39.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或不好说。也有24.9%的受访者不满意。
具体说来,在受访者眼中,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环境应急预案(49.4%)、惩处超标排放企业(47.9%)、调整产业结构(46.6%)。
其他举措还有:推广清洁能源(40.7%)、车辆限行(40.6%)、实行区域联防联控(29.7%)、重污染天停课停工(24.6%)、摇号购车(18.8%)等。
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调查中63.6%的受访者表示,要让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治霾效果。
说到心目中的治霾效果,宇寒不假思索:“肯定是更多蓝天啊。出门不用戴口罩了,大家自然就知道空气质量改善了。”
要让普通人真正感受到治霾效果,60.8%的受访者表示要完善雾霾指数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54.7%的受访者希望定期公布更详尽和精确的治霾数据,42.5%的受访者期待公开治霾财政资金具体流向,32.1%的受访者表示有关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帮助民众抵御雾霾伤害。
对于进一步减少空气污染,受访者也提出了建议。62.5%的受访者希望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57.4%的受访者提出要削减煤炭消费量,55.5%的受访者建议植树造林,重视绿化工作,40.5%的受访者表示雾霾预警时间要提前,33.9%的受访者希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调查中,63.3%的受访者表示,要真正改善空气质量,就要加强污染源的治理,真正做到“减排”。更多环境行业调查数据可查阅2016-2021年中国环境服务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