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部分,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2015年前八月汽车发动机出口数据统计信息如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8月,我国汽车发动机产品累计出口230.93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6.46%。虽然出口量下降,但1~8月发动机产品累计出口金额11.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 %;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累计出口金额48.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3%。
近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截至8月份,发动机出口市场稍有回升,这是一个有利信号。”他表示,发动机相关企业对出口市场要抱有信心,努力提升发动机产品品质。
前八月发动机出口量下降
从月份来看,今年8月,发动机产品出口29.34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60 %;出口金额1.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0%。在前8个月中,2月、4月、6月表现较好,发动机产品分别出口24.83万台、35.33万台 和34.31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涨幅最大的是4月,同比实现17.18%的增长;跌幅最大的是7月,同比下降 25.89%。从类别来看,今年1~8月,车用汽油机累计出口224.8万台,车用柴油机累计出口6.1万台。
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发动机产品的出口国家依然是以巴基斯坦、俄罗斯、伊朗、日本、越南、阿根廷、土耳其、秘 鲁、伊拉克、泰国等为主。鉴于车用发动机出口主要以新兴国家为主,出口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依赖性较大,尚未形成多区域的出口模式,因此受当地出口政策调 整的影响比较大。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汽车发动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多因素使发动机整体出口量下降
“通过分析出口数据发现,其实一些中高端的发动机生产企业出口量下滑并不明显或者说并没有下滑,一些企业还有 增加。出口量下滑比较严重的是中低端生产企业,这说明我们还要多从企业内部寻找原因。”邢敏解释到,“技术是竞争海外市场的基础,一些生产企业的产品在技 术等方面没有优势,在出口地区排放标准等政策调整后,不能及时跟进更新产品,这也是导致出口量下滑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我国自主品牌发动机在出口类型上比较单一,在高端产品和个性化产品方面比较薄弱,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尤其是当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在增加时,自主品牌并没有特别的竞争力来抢占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我国主品牌发动机还没有形成出口的体系,对国外市场需求特点,法律法规,售后服务等方面还不熟悉,本土化生产相对滞后,未能针对市场作出产品更新升级,供求关系的偏差导致了出口的后劲不足,出现了部分地区出口量大幅下降的情况。
在一些出口热门国家和地区,我国发动机企业大量涌进,为了提高销量采取了价格竞争,没有从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高,导致的结果是市场恶性竞争,大部分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