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蓝图的徐徐展开,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有何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呢?
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城镇化建设是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智慧城市建设是能否实现城镇化有效管理、科学管理、创造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活方式,使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因此,只有在动态中不断满足和提高居住、工作、交流、休闲的城市最基本功能的质量,才能体现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和提高城市经营、城市生活、城市安全、城市治理等方面的水平,一方面是能否充分体现在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上,另一方面是能否充分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与不同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的实在性。
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城镇化将有助于: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包括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等;
五、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健康、卫生、体育、文化),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等;
六、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包括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等;
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包括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
八、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等。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质量,首先要解决服务普惠均等的问题,要实现诸如教育、培训、医疗、就业、养老等各类社会服务与保障覆盖进城农民,使进城务工农民可以在城市安居乐业,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其次,要保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与服务,实现中小城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这迫切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这就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大都市带动小城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大中小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要素向农村渗透,成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过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功能布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息息相关,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切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是目前各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将统筹集约、低碳绿色、高效智能等先进理念、技术融入到生产、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生活水平、管理效能,全面支撑、高效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笔。
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城市首先是建立在高度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管理,包括数字采集、挖掘、分析、传递、应用等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作用和影响。无论是在生产方还是用户方,无论是在供货方还是在客户端,无论是在管理方还是在被管理方,智慧城市意味着将根据终端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采集、制造、控制与传递‘信息、质、能’――供给并满足终端需求的过程融入城市建设、经营、生活与发展中。从宏观上讲,使城市的规划、管理、运行更加科学、有效;从微观上讲,使城市生活的每个毛细血管的血氧供应、血液流动、新陈代谢更加精准、流畅和有质量。
首先,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其对像化所涉及的应该关系到城市人的工作、居住、交流、休闲等四个城市基本功能方面。
其次,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所对应的是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与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数据集成、分析、管理和治理平台。
第三,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模块化布局、系统化建设、综合化治理。智慧城市不仅仅在于理念层面,更在于实践应用层面。微观到人的个体生活健康指标和家庭生活及其服务与护理(吃穿住行、身心健康、财政家政、居住安全),中观到社区、行业、企事业、商业等工作、交流、生活的城市经济生活操作层;宏观到城市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相关联的城市立体交通系统、供电供水供气系统、垃圾处理排污系统、教科文卫体文化娱乐系统,以及农产品、工业用品、商业用品、消费支付系统等产业链、供应链等物联系统等等。
第四,智慧城市使合理配置城镇化土地资源,以市场化安置创新企业工作空间和创业人员安居空间提供低成本、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成为可能,也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提供机遇。
总之,通过城市经济、生活运行的智能化,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制造,使城市的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实现按需配置、个性化服务和安全有效管理。
智慧城市将“互联网+”成为城市新生态、新业态、新经济、新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及其相关平台进入门槛的降低,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城市资源整合、能力配置、内需拉动、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首先,中国制造业2050计划,将工业4.0即互联网+工业+智造推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实体经济的培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
其次,“互联网+”时代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未来城镇化及其城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万众创新创业方式的转变增添了活力,也为创造城市新生活、经营城市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未来城镇化及其城市的一种运行常态、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新模式。比如,互联网+工业制造+信息化的融合、互联网+工业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互联网+产城+综合治理的融合、互联网+文化产业+闲暇生活的融合,互联网+健康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融合、互联网+商业+物流的融合等等,都将会促进城镇化的自然、空间等资源的科学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精准流动和人才结构合理调整,促使城市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具体表现在智慧城市应当以创新来引领绿色经济指标、生产质量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指标、身心健康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公共服务指标等内涵建设上。同时,还应当十分重视互联网信息时代,由于数据采集、挖掘、分析、传播的敏感性,进而通过积极推进健全法制和完善法治充分保护公共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使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健康发展,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
结合智慧城市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无疑会使我国城镇建设更加科学。而城镇化也必将使智慧城市建设拥有更加好的发展环境。更多智慧城市建设请访问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