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 内容详情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 2016-09-28 17:27:07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将发生诸多变化,也会相应地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以下是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政策背景

  中国最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了近20年。

  到2011年,国内提出或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市开始大幅增加,出现小范围“井喷”之势。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这被外界解读为国家层面已经认可智慧城市发展策略。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比国家顶层战略层面认可更早的是各部委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三批设立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

  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

  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2014年5月,交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在太原、石家庄等26个城市开展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2014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国标的出台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督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能避免当前建设中出现的盲目冒进状况。

  二、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政策环境变化

  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

  第一,经济新常态。就智慧城市而言,多数是要由政府出资,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转为中低速增长,智慧城市建设的融资方式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出台了关于PPP的操作细则,以便指导各个地方采用PPP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未来智慧城市项目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第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近期,国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布局,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四大发展战略――京津冀东北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与以往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体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战略格局中,城市群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信息化建设发生重大的变化。体现为五个方面:

  1、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主导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应用的重点,移动化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2、信息化发展动力由外生向内生转变。电子政务对信息化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电子商务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对信息化已经不再陌生,更不再排斥,甚至将信息化看作是企业、单位生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3、平台经济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无论是以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还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网站、移动社交社区,统一共享成为平台竞争的终极结果。

  4、信息化管理体系发生变化。国家建立了中央网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下的统一协调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当前,智慧城市与信息惠民、先进制造业等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善。

  5、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重点。“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受到全社会关注;互联网思维成为信息化的基本理念。更多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环境相关信息请访问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热门推荐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