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增白剂行业市场了解,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纸张、塑料、皮革、洗涤剂等行业都开始使用荧光增白剂。现对2015年我国增白剂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荧光增白剂的用途很广,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开发,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展,由最初只用于纺织印染和造纸发展到现在已渗透到众多的工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开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荧光增白剂的研究和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国外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荧光增白剂新产品也不断出现,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整体看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荧光增白剂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荧光增白剂的生产淘汰了许多小厂和亏损企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用化的生产企业发展。当前,我国生产的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未来,加快完善其原料的合成技术,开发荧光不褪色、原料易得、合成简单、无污染等实用性强的荧光增白剂,解决新产品的中间体合成技术,并有针对性地发展国内急需的新品种。将成为各大企业的重点工作。
卫生部等多部门昨日发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这也使争论二十年之久的“面粉增白剂”存废将有结果。征求意见稿显示,自2011年12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对于“拟设一年过渡期”,部分公众认为没有必要面粉增白剂,是一个俗称,它有着一个拗口的名字,叫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存废之争已进行20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现在,卫生部为顺应民意,决定对面粉增白剂“缓刑期”缩短,修改成两个月后执行“枪决”,这不仅体现了普通老百姓能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渐享有了话语权,而且也符合现代公共政策的民主理念。
尽管面粉增白剂将成为历史,但是,笔者认为,面粉增白剂到底对人有没有害,似乎到国家层面决定取消的今天,还没有权威定论。事实上,面粉增白剂是个舶来品。英国最早使用,广州面粉商家率先引进这类面粉,“雪一样白”,立即成了受市场追捧的高档面粉。1986年,商业部在新颁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
二十载来,对面粉增白剂的观点无非有两个,一方是旗帜鲜明地宣称有害。比如据张铣、刘毓谷著的《毒理学》称,苯甲酰过氧化物是一种 “促癌物”,“不单纯有致癌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发作用”,称为完全致癌物。另一方则认为无害。有权威人士则认为,但凡了解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过氧化苯甲酰中的苯和食盐氯化钠中的氯一样,不能说食盐含有氯,食用食盐会造成氯中毒;人体含有苯丙氨酸,不能说苯丙氨酸会造成苯中毒;关于过氧化苯甲酰含有砷、铅,会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也是无稽之谈。
据增白剂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了解,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讲,对于类似专业问题的解释,犹如雾里看花,既看不明白,也听不懂。倘若站在经济和民众生活的视角来讲,取消面粉增白剂,一方面,会让中小型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我国目前有面粉厂近4万家,其中不少是中小型面粉厂,面粉增白剂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面粉的后熟期,加快了资金的流动,增加了小型面粉厂的竞争优势,致使一些较大规模的面粉厂资金设备优势减弱,一旦取消面粉增白剂,这些中小企业难免陷入生存困境。
更为重要的是,倘若国家从5月1日始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由于面粉的白度不好,很可能导致一些馒头坊、面条店以及餐馆不使用面粉增白剂而使用有毒有害方法漂白馒头和面条等面粉品,另一个真正的危及消费者饮食安全的问题,极有可能应运而生。
所以,记者的意见是,既然面粉增白剂,是否有害,还没有公论,在这种情形下,没必要急吼吼地叫停。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面粉增白剂,交给市场来定夺。具体讲,让面粉企业自主生产,既可以加工带有增白剂的面粉,也可以生产没有增白剂的面粉,这两种面粉投入市场后,让消费者来自由选择,倘若大家都不乐意吃含增白剂的面粉,这种产品也会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如果说有人愿意吃含有增白剂的面粉,那么,也有必要让这样的面粉继续生产下去。当然这种情况,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