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交规模降至低位,三四线土拍高热带动溢价率回升。因此虽然房屋市场交易量在下滑,但企业的拿地动力反而十分充足。到2017年第三季度,土地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的降温。以下对土地出售市场规模分析。
2018-2023年城市土地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截止3月21日,土地市场依然活跃,50大城市卖地排行榜前列卖地金额达到了7760亿,同比涨幅达到了60.2%。24个城市卖地超过了100亿。杭州、北京、苏州、济南、武汉、郑州、重庆、广州、天津、福州、上海等城市成交金额活跃。从土地市场看,有27个城市累计年内土地销售金额同比翻倍以上。三四线城市热度较高:宁波、佛山、嘉兴、南通、盐城等城市的土地市场火热。
如果说2017年的土地市场调控是零敲碎打式的为市场降温,那么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将是以发挥市场功能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建立系统性、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的过程。现从三点来分析土地出售市场规模。
首先,租赁型住房用地供给大幅增加。以上海为例,十三五期间,租赁型住房的供给占比高达60.8%(不含保障房)。“购租并举”政策的贯彻,不仅为未来租赁市场的发展释放了政策利好,也向土地市场传递了信号:土地价格高涨的格局不可持续。
其次,自2017年4月26日实施房地产新政以来,各个地方政府都根据库存和人口情况,调整了用地计划。而一线城市等库存紧张的城市,更是加大了土地供给的力度,这是切实的从量上保证了土地供给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土地市场改革力度在加大,表现在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原有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基本原理是价高者得,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必然形成高总价、高溢价和高单价的“三高地块”。
土地出售市场规模分析,多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尽管土地出让规模增幅明显,但总体溢价率保持平稳态势。如常州、保定、漳州、潍坊等地,2018年土地出让溢价率截至目前均维持在10%以下。 2018年将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年份,将降低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长效机制有利于引导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