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就是靠土地吃饭过日子,土地拿在自己手里每天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土地流转是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正处于发育期,因而当前土地流转无论从流转规模、流转结构和流转质量上看,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下对土地流转发展现状分析。
2017-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肯定要经历的发展途径。我国现在实施的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的传统模式,会严重地影响着大型农业机械的正常作业,不但使得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还会对其先进性能的正常发挥进行限制,影响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上世纪80年代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在较长时期内,我国土地流转的规模是稳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作物种植模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流转现象日益普遍,流转规模逐渐加大。据农业部经管司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6372万亩,比2006年增长14.8%,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5.2%。特别是2008年代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截至2008年8月底统计,各地上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到1.06亿亩,比上年增长66%,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个西分点。
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为例,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接近土地面积的20%,并呈继续上升趋势。2007年6月上旬,据杨朝喜等人对常德市鼎城区10个乡镇的调查显示,在29个村民小组,972户农户的调查对象中,农业人口3580人,劳动力1884个(其中外出务工9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8.6%,共中有116户全家外出务工,占农户数的11.8%。留守劳动力969人),耕地面积409.4㎡(其中水田280.7㎡、旱地128.7㎡)。农民人均承包耕地1144㎡,户均承包耕地42l2㎡。调查范围内转出耕地的农户为198户,占农户数的20.4%,转出耕地76.7㎡,占耕地面积的18.7%。另有138个农户没有栽种耕地(含全家外出的116户),占农户数的14.2%。另据浙江省农业厅经管处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浙扛省已有189.82万户农户流出土地355.08万亩,分别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20%和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17.9%。其中,实现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为246.3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9.3%。另据报道,截至2007年12月底,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22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4.4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法地位的确定,推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展。
与东部地区活跃的农村土地流转相比,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过大胆地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整体上尚未真正启动起来。来自吉林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33万公顷,仅占吉林省耕地总面积的7%左右。吉林省榆树市是连续多年的全国产粮状元县,据统计,自1997年二轮延包以来,到2008年8月底,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为3.8万公顷,仅占土地总承包面积的12%。甘肃省农牧厅农经处的调查显示,在土地流转大面积推进的2003年,全省承包地流转总面积只占已承包耕地面积的1.4%;涉及农户占总农户的3.6%。这与东部各省及周边地区无法相比。截至2008年底,甘肃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只有100多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左右。土地流转速度依然缓慢,流转规模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与流转面积偏小相对应,土地流转形式落后,大部分处于传统领域的代耕代种、互换、转包等形式,且在流转农户之间进行。土地入股等新型合作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由于土地流转管理滞后、制度不完善、手续不齐备、运行质量不规范,导致农地使用权无序流转速度有所加快。
农地流转规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88%、4.77%和5.33%;其中东部地区有50%的省(直辖市)流转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的有5个省〔直辖市)。
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流转比重较高,如重庆市和四川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尽农村劳动力总数48.8%和44.6%,其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5%)15.3和11.1个百分点;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15.9%和11.6%,其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2%)的2倍和l.23倍。
从总体看,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规模要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农地流转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而发展的。早期的农地流转主要发生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各大中城市郊区;而欠发达地区因为农民就业门路少、农民收人对土地依存度高,而较少发生农地流转。但是,近年来农地流转地域扩张较为明显,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向内地由点向面全面扩展。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条件、农地制度实现形式、农民文化背景及地方政府偏好等的差异,致使地区之间的农地流转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土地流转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省际之间,即使同一省份内部地区差异也很大。调研显示,浙江省耕地流转比例比吉林高出10.9个百分点,比地处西部的甘肃省高出15.9个百分点。从浙江省来看,农地流转地区差异状况相当明显。从流转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看,湖州和绍兴的比例最高,分别是21.9%和21.7%,丽水和嘉兴的比例最低,分别是5.6%和6.2%,比例最高的是最低的3.9倍。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农民非农就业渠道相对较高,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低于经济落后地区。因此,其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动力较高,土地流转的规模也相对较大。
从目前流转情况看,总体健康平稳。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推进,流转呈逐步发展趋势。但受农村人口大量稳定转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农村还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流转市场的培育、规模经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减少,我国的平均经营面积有望上升2-3倍。规模化经营的到来会带动种植模式的转变。但是在规模经营模式中,随着人均管理土地的增多,人工使用的边际成本会逐渐升高,而农业机械、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平均成本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的种植模式中,农业机械化程度会逐渐增多,农业生产会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型的精准农业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