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生物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8 亿 3000 万美元到 2024 年,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和银行应用程序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那么生物传感器发展现状会是怎么样的呢?
通过对生物传感器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得知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正是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投入开发,传感器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单位已超过6500家。美国、欧洲、俄罗斯各自从事传感器研究和生产厂家1000余家,日本有800余家。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未来几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 年市场规模突破1500 亿美元。国内传感器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11 年传感器市场规模为480 亿元,2012 年达到513 亿元,2013 年则超过640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
目前,我国的传感器只有中低档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品种满足率在60%-70%左右。但从行业产品结构看,老产品比例占60%以上,新产品明显不足,高新技术类产品更少;同时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未来五年传感器市场将快速发展。根据预测,汽车电子、信息通信成为增长最快的典型应用市场,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仍将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目前,在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全国半数传感器企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将给中国版的工业4.0 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的关键阶段,它体现了新型传感器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总趋势。
传感器技术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代:
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
第二代是上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如:利用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敏效应,分别制成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
第三代传感器是以后刚刚发展起来的智能型传感器,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使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
通过对生物传感器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得知相比其它较早布局这一领域的国家,我国传感器在研发上至少晚了十年。国产传感器企业几乎还是靠模仿国外产品而维持运营,而且企业规模小,产品更是进入不了主流市场,“历史遗留”问题也亟待解决。在中国传感器1700多家的厂商中,约有80%是做贸易的,类似云传智联这样能自主研发传感器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对国内传感器厂商而言,崛起之路不可不谓任重而道远。以上便是笔者对生物传感器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