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 内容详情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
 生物柴油 2018-11-30 14:39:25

  2018年1月到12月期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预计增加220万吨,高于2017年的产量增幅120万吨。与化石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多种优良特性,全球许多国家已将生物柴油作为化石柴油的替代品或添加剂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以下对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发展到200多家企业,但2015年来受石油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大多数企业被迫减产、转产、停产甚至关闭,目前仍在生产的企业不足20家。我国生物柴油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纷纷投资建厂。据生物柴油行业分析介绍,2017年,我国生物柴油产量约为110万吨,年产5000吨以上的厂家超过40家,并向大规模化趋势发展。

  2011-2017年生物柴油行业生产总量及增速

生物柴油行业分析

  我国在发展生物柴油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长期徘徊在初级研究阶段,由于原料及生产成本、产业导向及国家减免税政策等原因,目前仍未能形成生物柴油产品完全实现产业化。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倡导和扶持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特殊的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行政的生物柴油产业扶持政策,以推进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规模化发展。现从七大措施来分析生物柴油行业政策。

  1、补贴措施

  由于当前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普通燃油,各国政府纷纷向生物燃料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包括补贴加工企业、技术研发和原料生产等。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发达国家每年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约为130亿~150亿美元。例如,德国农民种植生物柴油原料油菜籽可获得1000马克/hm2补贴,并对制造生物柴油予以免税。除了直接对燃料作物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进行补贴外,一些国家还对购买可使用生物燃料的交通工具进行补贴,以期鼓励生物燃料的使用。

  2、税收措施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税收减免政策也是各国广泛采用的支持措施之一。例如,虽然巴西生物燃料产业的竞争力很强,无需直接补贴,但为了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巴西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征生物燃料消费税、降低加工商的收入税等。2006年这方面免征税款共计10多亿美元。德国对每升汽油的矿物油税高达65.4欧分,每升柴油的矿物油税为47欧分,但对生物燃料却免征矿物油税,该优惠措施持续至2009年,从而鼓励人们使用生物燃料。

  3、金融措施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各国还采取非经常补助金、贷款保证、贴息贷款等金融措施,在政策上向生物燃料产业倾斜。2007年5月,美国国会共批准20亿美元,以贷款保证金的形式,指定援建其国内的生物炼油项目。加拿大政府于2007年初划拨了1.9亿美元贷款,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建设。

  4、鼓励消费措施

  许多国家实行鼓励生物燃料的消费政策。例如,欧盟允许各成员国降低对生物燃料的消费税。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尤其是德国,率先在欧盟利用减税措施促进生物燃料消费。从2006年6月开始,德国对部分生物燃料实施免税。

  5、外贸支持措施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一些国家对进口的生物燃料实施关税、进口配额等限制性措施,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例如,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国对生物燃料的原料农产品,如大豆、菜籽油的出口征收出口税(阿根廷对大豆油出口征收32%的出口税),而对生物柴油的出口税率仅有5%,且还能享受2.5%左右的出口退税。

  6、配额政策措施

  为了鼓励生物燃料的应用,许多国家纷纷引入强制性混合比例,要求出售的燃油中必须掺入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例如,2008年1月1日起,巴西政府规定全国所有加油站停止供应普通柴油,所有出售的柴油中均添加2%的生物柴油。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随后,巴西政府又宣布,自2008年7月1日起将柴油中生物柴油的添加量从当前的2%提高到3%,并将继续加大生物柴油的推广力度,计划在2013年将柴油中生物柴油的比例提高至5%。

  7、实行改革措施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欧盟继52000:新纪元6纲领性改革之后,于2003年又采取了新的农业改革方案:向种植能源作物的农民提供名为“碳信用”的补贴,其标准为45欧分/hm2。2005年,欧盟能源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280万hm2,约占欧盟耕地总面积的3%。2007年,欧盟享受/碳信用0补贴的总面积达到200万hm2。

  生物柴油行业政策分析,生物柴油市场若想有所突破,只有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大力鼓励、支持生物柴油在研究、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投入,以提高生物柴油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我国生物柴油行业的飞速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生物柴油相关研究报告
生物柴油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