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饮料市场分为活性乳酸菌和非活性乳酸菌两大类,产品的价格不一,口感众多,市场比较杂乱,消费者对乳酸菌饮料市场存在质疑,不知道什么样的乳酸菌饮料才是好的,一些不懂概念的消费者,更是怀疑产品是否是经过劣质加工与炒作的产物。现对2017年乳酸菌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乳酸菌市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产品功能传达太片面,广告太追求创意,因此急需整合与调整思路。当下普及知识与整顿市场规范标准,成为乳酸菌饮料营销的当务之急。
2016-2021年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作为生物发酵的高科技产品,中国乳酸菌行业对标准支撑与科技创新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乳酸菌分会及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即将一周年之际,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先后由卫生部公布。
菌种技术作为产品竞争的核心技术,也已开始受到国内企业的高度重视。各企业正努力为消费者奉上更丰富的功能性乳酸菌奶或饮料。随着中国乳业及乳酸菌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今后乳酸菌高端产品使用企业自主研发的特色菌种这一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于常温乳酸菌饮料企业有心或无心地将产品伪装成低温乳酸菌饮料,活跃于三四线市场的现状,业内专家则普遍认为国标缺失、监管不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目前国内施行的关于乳酸菌饮料企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言,均未对常温和低温的差别做出明确说明,更没有对企业监管和处罚的规定,因此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部门对于企业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的监管变得更为紧迫。”上述不具名业内人士称。
而在一些微生物专家看来,低温与常温乳酸菌饮料的知识普及更是需要快速推进的事情。“低温乳酸菌饮料能够凭借活菌达到润肠道的功能,而常温乳酸菌饮料虽然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有益物质,但是对于人体是否有作用、有什么样的作用都不得而知。”另有中国农业大学相关教师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
在朱丹蓬看来,相关部门对于常温乳酸菌饮料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会对鱼目混珠的企业带来洗牌出局的命运,而企业自身发展规模也在受到限制。乳酸菌饮料企业的发展规模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越过这个规模的临界点反而不利于其发展。对于身处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而言,低温乳酸菌饮料还是其第一选择,常温产品不占优势,产品在市场拓展上有局限;而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市场规模也有限,企业如果只做这些区域最后也无法做大。
他进而指出,近些年随着乳酸菌饮料市场的大势发展,一些企业靠区域市场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在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的快消品行业,如果缺乏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不强,长久来看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在不久的将来难逃淘汰出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