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表型的常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乳酸菌的分类鉴定不仅费时,有时甚至难以完成。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将分子标记技术。现对2017年乳酸菌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而促进了我国乳酸菌饮料的发展。现阶段,发酵型的乳酸饮料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以供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通常情况指的乳酸菌饮料是发酵型的酸性含乳饮料,是以牛乳或乳粉、植物蛋白乳、果蔬汁等位原料,进过一定的加工工艺产生的活性或非活性的饮料。这种乳酸菌具有清凉爽口,营养丰富的特点,由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而乳酸菌饮料的保持良好口感和营养的关键技术在于发酵技术,发酵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乳酸菌质量的好坏。
2016-2021年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我国乳品工业大规模的采用国外的益生菌发酵剂不仅生产成本高,更重要的是长期下去必将制约我国益生乳酸菌产业和发酵乳制品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乳酸菌菌种和发酵剂相关技术和产品。
1、缺乏专业化的乳酸菌资源库及可以持续利用的乳酸菌资源。尽管国内各研究单位都各自保藏了一些乳酸菌菌种,但大多分离自国外的发酵剂或发酵乳,没有统一编号,种类单一,且对其遗传特性不了解,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
2、我国在益生乳酸菌研究开发方面基础研究积累不够,急功近利和所谓的拿来主义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益生乳酸菌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特别像乳酸菌资源的分离、鉴定、收集、菌种特性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作,没有这一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很难开发出优良的益生乳酸菌产品。
3、研究手段落后,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我国益生乳酸菌研究开发上应用的非常少,特别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其结果是研究的成果没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很难造就一个像国外一些企业所拥有的益生乳酸菌品牌和产品。
4、在益生菌产品中广泛采用来自国外的菌种,没有从生物学角度考虑不同人群的适宜性,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外的益生菌菌种在中国人种上应用的人体实验研究报告。在益生菌及益生菌发酵产品开发方面,缺乏适合于中国人群生理特点的益生菌基础性研究及益生菌功能评价体系。
5、对益生乳酸菌动物微生态制剂研究开发很少,已开发的产品大多集中于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上,且基础研究不足。
6、研究开发单打独斗,企业和研究单位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特别是企业对基础研究目前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研发的产品技术含量非常低,市场寿命也就自然非常短。
7、益生菌产品没有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因此,出现益生菌名称叫法五花八门,益生功能夸大宣传等现象,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方面,对所含益生菌活菌数以及在货架期益生菌存活数也没有进行严格限定,导致益生菌及制品市场异常混乱,甚至出现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中检验不出该益生菌的以假乱真现象。
目前,在益生菌方面我国只有卫生部2001年出台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名单"的法规;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方面没有规章可循,有时不得不套用1992年原轻工部制定的QB 1554-92《乳酸菌饮料》和2003年卫生部制定的GB 16321-2003《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显然现存的这些法规和标准不适合于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评价和规范。
8、正确的益生菌科普知识宣传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