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2015年末,我国农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以下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自2011年起,农村商业银行每年新增数量均在120家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已增加到212家,较上年新增127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2023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表明,2012年,不但地方银行IPO迎来破题之年,农信社改制之路也快步前行。在银监会全力推动之下,各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明显提速。而重庆农商行的赴港成功上市以及多家农商行齐现上市申请名单,也表明了我国农商行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2014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农村市场中涉农项目抗风险能力低下,但服务成本较高。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性贷款需求上,主要包括种植、养殖、畜牧几种。传统农村金融市场是由一家金融机构面对成千上万的农民,信贷调查时间久、成本高,而且也难以最终审批下来。而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利用农民的社会信息、生产信用信息等信息作为征信方式,大大降低了金融平台的征信成本,同时还带来了多样的偿还方式。现从农村金融两大改革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的70年代,我国的现代农村金融主要围绕如何更好更快的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中心问题进行了改革,其具体包括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转型,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建设以及为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其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发展定位阶段重新定位阶段和逐步开放阶段的四个历程,形成了适用于‘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雏形。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该雏形一方面包含由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9类正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涌现和扩展,截止2013年,全国已经有上百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它称为了农村金融机构最为亮丽的改革风景线。它们紧随时代步伐,联合实际运用,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业务种类,开展信贷产品的创新,此种创新受到了央行和银监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结合政策的春风,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如在江西、辽宁等重要林区采用了以林权抵押贷款的借贷方式,社会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所有金融机构县级以下单位贷款达到了14.5万亿元,增长了20%,县级以下单位和个人贷款占据了所有贷款的22%,与2007年相比较贷款额度相对增长了188%,5年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25%;在2012年的14.5万亿元贷款中,农民贷款达到了3.6万亿元,增长额度达到了16%,占贷款总额的5.4%,同时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将近170%,平均增速也达到了22%;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4.1%,较2007年末增长81.1%,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3.4%;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为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26.2%,较2007年末增长188.2%,5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4.3%。
农村金融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植的领域,毫无疑问也是一块广阔的蓝海市场。巨头阿里和京东都早已有意进入农村市场,着手布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在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的同时,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有望在明年取得突破。在具体举措上,可以由国家通过财政注入资金成立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如果社会资本投入后出现风险,这类政策性的担保、保险公司可以赔付一部分,这样把银行金融等各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吸引更多资本投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