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 内容详情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 2018-03-26 15:09:09

  农村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对照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趋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以下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018-2023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表明,2016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53.2%,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01亿,占比27.4%。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5%,手机网银规模超过5亿户。由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数据可见,这是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好兆头,农村网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农村金融领域固然存在机会,但是在政策、征信、推广等方面,也存在着风险和难点。对于关注农村金融的参与者而言,要想解决首要的获客问题,便需要投入大量的线下人力推广团队,才能打开农村市场的口子,长远便会面临成本投入与规模扩大之间的平衡问题。现从三点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首先,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三农”,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是伴随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金融机构,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国家农业投资公司等各类投资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各类民间资金互助组织。

  其次,农村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重点围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脱离了对中国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由县级信用联社承担,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得到逐渐恢复。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的职能,政府将其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进行分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实施商业化管理模式,其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

  最后,农村金融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方便了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则缓解了农民贷款麻烦和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各项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虽然农村金融市场前景一片良好,但是进入这个市场的角色,却少之又少。面对广袤天地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农村金融存在“上门服务成本高,融资成本高,利润却低”的尴尬情况。据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3月,全国2000多家正在运营的P2P平台中,专注于农村金融的平台只有47家。虽然平台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对比与农村市场万亿级的市场需求,无疑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挖掘。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农村金融相关研究报告
农村金融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