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吉林省通过示范带动,近年来在全省推广使用两万亩可降解地膜基础上,将继续扩大推广面积,力争在三年内消除非降解地膜。那么目前使用情况如何呢?一起来看看吧。
“别看可降解地膜价格高,但整体算下来每公顷地能降低300多元成本。”农民谷春文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大面积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两年来,帮助许多农民减少农田白色污染,实现“绿色”增收。
身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同时又是水资源短缺省份。而膜下滴灌作为一项高效抗旱增产技术,使吉林省西部干旱少雨地区实现稳产增产,但同时,难以降解的塑料薄膜残留物又造成了严重白色污染,反过来又影响农作物生长。
“我家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已经7年了,粮食产量比传统耕种至少增长一倍。”42岁的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谷春文说,“去年我家2.5公顷地打了3万多公斤玉米。”
“但是,地里存留的塑料薄膜越来越多,用工具清理很困难,只能一点一点靠人工捡出来。”
一些农民表示,地膜残留物埋在土壤里越来越多,种子播下后一旦被包裹缠绕,根系扎不下去,甚至死苗。
“这白花花的地膜在地里100年都化不掉。”谷春文说。
吉林省农科院农研中心研究员刘惠涛表示,通过使用可降解地膜,地膜降解后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比普通地膜高出几倍。地膜被微生物消耗,微生物数量增加,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三年可自然降解完成。
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副书记金英敏算了一笔账:普通地膜每公顷800元,可降解地膜1070元。去除地里残留地膜每公顷需雇6人,而使用可降解地膜只需2个人工。“以每个人工成本150元计算,使用可降解地膜每公顷可降低成本330元。”他说。
相关行业可降解地膜行业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可降解聚乙烯农用地膜行业市场调研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