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基金行业里程碑式一年,多项监管措施当头,分级、货币基金、定增基金等等,虽然踩雷不断,清盘不断,但公募基金仍然稳健发展,规模突破11亿大关。下面进行基金行业现状分析。
自2012年以来,资管行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截至2017年末,按资管产品口径统计,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已达100万亿元,超越同期GDP规模。其中,银行表外理财22.2万亿元,信托21.9万亿元,券商资管16.8万亿元,基金及子公司13.9万亿元,公募基金11.6万亿元,私募基金11.1万亿元,保险资管2.5万亿元。
通过对基金行业现状分析,截至2017年11月底,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资产合计达到11.41万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末规模大增2.25万亿元,增幅达到24.55%。得益于货币基金的猛涨,值得注意的是,公募总规模数据目前已是连续4个月站稳11万亿关口。
截至12月22日,截至目前,包括年内公告触发清盘条款或拟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清盘的101只基金、两只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提示性公告的基金在内,年内拟清盘基金数量达到103只,比2015年多出两倍以上。其中,债券型基金58只、混合型基金27只、保本型基金8只,成为历史上清盘基金数量最多的一年。
通过对基金行业现状分析,中国基金业自1985年诞生至今已存在有三十余年,也快速走完了西方同行近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期、初创期、规范期、创新期、快速成长期、徘徊期、新增长和严监管等八大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占A股市值20.37%,占GDP比例为13.96%,虽然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体量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比重仍较小。
随着大资管时代“去杠杆、降通道”系列政策来临,如通道、表外等业务市场和牌照红利将逐步降低,其藩篱不断受到内外因素冲击:就内部而言,产品缺乏差异化、渠道缺乏控制力、人才流失愈演愈烈;就外部而言,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基金类产品,蚕食着基金公司的市场份额。因此,在竞争不断强化、监管不断趋严情况下,我国基金业如何才能在资管市场走出一番新天地成为全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467家,备案私募管理人22446人。虽然管理人数量不复2016年4月的水平,但备案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和规模依旧保持增加。截止2017年9月,备案私募基金数量增加30233只,每月稳步增长。2017年上海继续成为发行私募证券基金最多的城市,京沪深三足鼎立,分别是上海4581家、深圳4377家、北京4108家。
新发产品的投资类型来看,股票型私募产品仍为新发私募基金产品的首选,占全部新发基金产品的81.08%,但较2016年度90.35%的占比有所下降。伴随着近两年债市的走牛,固定收益型产品的发行量明显增加,该类型基金在2016年的新发产品中占比3.11%,在2017年以来新发产品的占比则提高至8.91%。以上便是基金行业现状的所有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