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是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石,电力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电力装备业全面崛起,电力工业迈入"超超临界"时代。以下对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沿海地区仅占15%。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合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储量最大的省区是黑龙江(31.8%)。 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3.7亿千瓦)中合计占到93.2%,其中西南占67.8%。占全国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云南(20.9%)和西藏(17.2%)。
(2)电源结构有待优化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占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
(3)能源资源分布同消费分布严重脱节。
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准煤。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富裕省区;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东的大量运输将是长期存在的基本态势。
中国电力分为六大电网:西北电网、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南方电网
(1)区域电网互联的由来。
电力工业发展初期,电能是直接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站中生产的,各发电站孤立运行。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电能的需要迅速增加,而能源丰富的地区又往往远离用电集中的城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型发电站,然后将电能远距离输送给电力用户;同时,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又把许多分散的各种形式的发电站,通过输电线路和变电所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电力系统。
(2)发展大电网,实行区域电网互联有如下优越性:
减少系统中的总装机容量;大电网能安装大容量火电机组,有利于降低造价,节约能源;能够充分利用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水、火电经济调度;合理利用能源,变输煤为输电; 各地电力可互通有无、互为备用,增强抵御事故的能力,提高电网安全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大电网能承受较大冲击,有利于改善电能质量。
三大工程的成功运行,对调剂电力余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1)风力发电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的风力发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建立了单台容量在10kW以下的小型风力发电场,但其后就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农村、牧区、海岛等地方对电力迫切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风力发电的研究、试点和推广应用又给予了重视与支持,但在这一阶段,其风电设备都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86年,在山东荣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后,从此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建设进入了探索和示范阶段,但其特点是规模和单机容量均较小。到1990年已建成4座并网型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4.215MW,其最大单机容量为200kW。在此基础上,风力发电从1991年起开始步入了逐步推广阶段,到1995年,全国共建成了5座并网型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为36.1MW,最大单机容量为500kW。1996年后,风力发电进入了扩大建设规模的阶段,其特点是风电场规模和装机容量均较大,最大单机容量为1500kW。据中国风能协会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除台湾省外新增风电机组3,144 台。与2006 年相比,2007年当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145.8%,累计装机增长率为126.6%。2007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6,458台,装机容量5,890MW。
(2)地热发电不断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面临第一次石油危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中国也掀起了地热能开发的热潮,在全国建成了7个中低温地热发电厂,并先后都试验发电成功。它们是:广东丰顺县邓屋,92℃,300kW;湖南宁乡县灰汤,98℃,300kW;河北怀来县后郝窑,87℃,200kW;山东招远县汤东泉,98℃,300kW;辽宁盖县熊岳,90℃,200kW;广西象州市热水村,79℃,200kW; 江西宜春县温汤,67℃,100kW。至70 年代后期,除上述前2 家电厂外,其余的5 处陆续关停。目前我国地热发电的现状是维持24.78MW 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近1.3×108kW·h,居世界地热发电排名第15位。我国地热发电技术还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因为10余年来没有新建电厂的需求。然而羊八井地热电厂已发电31年, 近年还每年生产电力(1.15~1.26)×108kW·h, 年运行超过6000h, 这属于世界的中上水平。
(3)太阳能发电发展迅速。
至1999年,光伏发电系统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为1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这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总装机容量第一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之一。在刚刚兴起的太阳能发电领域,中国占据了有利地形。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2008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吉瓦,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
(4)核电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核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
2017-2022年电力系统自动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认识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电力市场自由化是电力企业变革的方向,因此,现代电网发展的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步和变革,计算机技术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断推动其发展,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发电能力阶段性过剩有别于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它是指近期发电能力过剩,通过科学规划并经过一年或几年的调控,随着全社会用电的增长,可以消化过剩的发电能力。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产生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我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形势依然乐观,电力行业将持续保持较高的景气程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