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 内容详情
乘用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乘用车 2017-08-17 11:12:11

  回顾近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已经从2000年的208.6万辆增至2010年的1806.2万辆,累计增幅7.7倍,年均增幅24.1%。乘用车是汽车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乘用车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16 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5.28%,达到 2,437.69 万辆,2006年至2016年乘用车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6.76%。自2009年以来,我国乘用车销量已连续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以下对乘用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乘用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据2017-2022年中国乘用车整车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50.7万辆,已经连续两年保持全球第一。事实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早已凸显。2014年,当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迷茫、重装上阵之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才刚开始拉开帷幕,丰田、大众等车企纷纷主攻燃料电池车,印度、土耳其、泰国等新兴市场则计划出台扶持环保车的相关政策。

  我国乘用车行业发展趋势
  (1)汽车金融渗透率持续提升

  “先储蓄后消费”是我国居民传统的消费习惯,与欧美国家比较,我国居民对于贷款购车方式的接受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80 后、90 后逐渐进入汽车消费的高峰,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易接受贷款购车方式,将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持续转变,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2)汽车金融在汽车金融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长

  随着融资成本的下降,汽车金融的产品定价将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汽车金融产品在资质要求、首付比例、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及利率设置等方面更为灵活,且审批速度更快,服务更为专业化,随着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增强,汽车金融的产品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3)二手车金融业务快速增长

  由于二手车贷款单笔贷款金额小、操作成本高、车辆风险较高、二手车鉴定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等,长期以来,汽车金融的二手车金融业务占比较小。目前,部分汽车金融已在二手车消费金融领域积极布局,二手车金融产品首付款的降低以及未来汽车保有量的提高、换车周期的逐渐缩短、二手车鉴定评估体系的逐步完善等因素将有效促进二手车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该部分汽车金融公司有望率先获益。

  (4)汽车消费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

  2016 年,《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在向消费者提供购车贷款(或融资租赁)的同时,根据消费者意愿提供附属于所购车辆的附加产品融资。随着我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从业经验的积累以及相关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汽车消费金融产品线将不断丰富,并有望沿汽车产业链进一步向下延伸。汽车消费金融各参与主体也将更加注重产品设计的市场适应性,设计出个性化消费金融产品,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首付款比例、担保条件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多样性需求。

  (5)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助推汽车金融市场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现已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统筹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并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 “到 2020 年,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显著好转”。未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为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汽车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未来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大。诸多社会历史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尽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以结构调整与优化转型为主,但部分区域在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方针下,区域收入水平仍可期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地区将成为乘用车市场发展的重点关注区域。

  在乘用车领域,中国品牌汽车实现量质齐飞。依靠不断努力,中国品牌乘用车进一步缩小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5年间将市场份额提升两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建立先发优势,攻坚克难、积累经验,着力推进市场化。在智能互联领域,中国品牌大步向前,赋予产品更智能、便捷的特性,形成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乘用车相关研究报告
乘用车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