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自2017年1月1日起,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产业格局生变
我国盐业资源储量丰富,按照盐场生产方式主要划分为海盐、湖盐和井矿盐(岩盐)。近些年受沿海城市扩大增容影响,海岸滩涂面积不断缩小,海盐实际产能呈现下滑趋势。随着我国对工业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制盐工业也迅速壮大,2005年以来中国原盐产能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杨金铭指出,工业盐下游两碱产业(纯碱、氯碱)是原盐的主要消费方向,近十年产能急速扩容。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原盐新增产能增长率达到顶峰,随着“十二五”两碱产业计划出台,下游消费增速有了显著回落。相应地,原盐新增产能也出现适度调整,近几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井矿盐领域。
目前我国制盐工业不断发展,原盐市场供应主体形成以井矿盐产量最大,海盐、湖盐次之的产业格局。伴随着各地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收紧,井矿盐的产能仍然维持增长趋势。
杨金铭表示,近几年,受井矿盐企业不断投产影响,中国原盐供应能力整体上升,区域间供求紧张关系略显缓和。华东、华北、华中及西南地区原盐供应情况相对宽松,华南、东北等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调整加速
面对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国家为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实现盐业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与此同时,食盐也不再由政府定价,而是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由市场决定销量及价格。“我国经济正处于减速换档期,包括盐业在内的众多基础化工原材料行业发展面临着‘低增速、低收益、成本长’的严峻形势。同时,我国产业政策对污染、能耗的调控和限制措施日益严格,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点,以节能减排为先导,包括行业准入、落后产能淘汰、清洁生产、安全、环保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将对整个制盐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杨金铭说道。
对于中国原盐行业的未来发展,杨金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严控新增产能,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三是创造和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生活日化、畜牧、融雪用盐,增加下游产业的消化能力;四是采取措施鼓励制盐产品和产能、技术装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转移;五是以绿色生产建设为目标,以碳排放、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指标为手段,实现对产能的动态调控;六是要绿色安全生产食盐,将环保、卫生、健康、清洁生产等指标量化、具体化,并且与生产许可证、安全许可证、环保评价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