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登记与托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债登是指定的中央债券存管机构,负责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一般金融债、次级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券种进行登记与托管。
最新数据显示,2月中债登和上清所债券托管规模分别为43.84万亿和15.38万亿,托管总量月度增加7560亿,较上月增幅翻倍。有分析称,2月同业存单发行井喷,推升上清所托管规模,同时政策性金融债托管规模环比增量亦回升。不过,其他券种净融资多为负值。
具体看,同业存单创单月发行新高近2万亿,托管规模激增,2月环比新增高达8091亿,创单月以来历史新高。其配置需求主要来自广义基金、券商等非银机构。
据2016-2021年中国债券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悉,基金赎回放缓导致机构有一定的存量配置需求,在预期相对谨慎下,市场更加青睐短期品种。因此供给期限偏短和收益率上行后配置价值尚佳的存单放量发行,弥补机构需求缺口。
“实际上商业银行发存单、购买理财,再到广义基金持债的逻辑并未发生逆转,只是在扰动叠加后,商业银行发存单目的更倾向于通过补充流动性,对冲MPA及LCR考核,同时在新老划断前做大存量。而流入广义基金的增量资金放缓,存量配置需求推动其消化存单。”兴业证券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人结构中,广义基金和商业银行持有中票及存单环比增量发生“异常”变动。上清所表示,将原本归属于“商业银行”口径下的“商业银行理财”划拨到“非法人机构”,即广义基金科目。
兴业证券测算,此变动规模或接近万亿,调整的银行主要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在新口径下,商业银行增持存单在2000亿左右,而广义基金存单托管增量中扣除商业银行理财原有配置约4500亿规模,剩余新增将近3000亿。
除此之外,金融债2月托管环比增量为1018亿元。兴业证券表示,主要与季节性扰动消退后,政策性银行债发行恢复有关。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托管较上月小幅增加69亿,商业银行债券则呈下滑。
而受到国债期量增加影响,政府债券托管环比增量继续下滑。地方债虽在2月底启动发行,但缴款日在3月初,还未在托管数据中体现。而国债在2月发行规模达1700亿元,较上月增加340亿元,但因到期规模走高,净融资环比仍回落,托管规模整体下滑。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同业存单发行量大增且收益率稳定在高位,从侧面反映出金融去杠杆尚未正式开始,甚至意味着金融仍在加杠杆。后续考虑到监管趋严、银行资金成本趋高等因素,这一局面或难持续。
政策层面上,2017年金融监管的重点工作仍是去杠杆和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中信证券(16.53 +1.41%,买入)报告指出,对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同业业务的“去杠杆”仍然是主要任务,要在规范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市场的基础上防止“以钱炒钱”。
进一步看,倘若把同业存单纳入127号文下的同业负债,过去不少已经高度依赖同业存单扩张的银行将直接面临硬约束,无法再快速扩张资产负债表,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将明显受限。
从发行人的角度看,如中金公司所言,由于存量有6.5万亿元的同业存单需要滚动融资,加上同业存款等其他同业负债,随着这些存量负债的陆续到期,去年低成本的同业负债都会被置换为目前高成本的负债,使得银行的整体存量资金成本抬升。同业负债利率继续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高,但如果持续维持在高位,将明显倒逼银行降杠杆和增加普通存款等稳定负债的比重。
综合来看,同业业务因其高杠杆、期限错配的特点而提高银行收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加大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难度,目前同业存单发行持续放量意味着金融去杠杆远未结束,后续监管层大概率将出台相关监管措施限制其规模增长,这场供需两旺“盛宴”未必能够长久。但短期来看,因金融防控政策不大可能致使同业存单利率明显拐头下降,增配同业存单博取相对高的票息的策略仍可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