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支付行业也出现了,既方便又快捷的第三方支付。据悉,五年前,预付卡风生水起,但在五年后,破产、倒闭、挪用客户备付金,一系列困局令这一行业困难重重。其实,挪用备付金在行业并不是个例,尤其是一些小型公司,在现金流不充足且收入来源单一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预付卡行业乱象究竟有哪些?
第三方机构频现挪用丑闻
第三方支付公司易士被央行注销了《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270家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中被注销的第一家,也让市场开始正视预付卡行业的乱象。
其实,易士在去年下半年就出了问题,目前已经进入司法兑付阶段。易士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法定代表人许敏。据央行透露,公司于2011年12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在浙江省开展多用途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业务。经央行执法检查确认,易士公司存在以下严重违规问题:一是通过直接挪用、向客户赊销预付卡、虚构后台交易等方式,大量违规挪用客户备付金,造成资金链断裂,预付卡无法使用,持卡人权益严重受损;二是伪造、变造支付业务、财务报表和资料,欺骗、掩饰资金流向;三是超范围违规发行网络支付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易士公司并非个例。因为挪用客户备付金造成资金链断裂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有上海的畅购企业。
去年底,上海一家从事预付卡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当时上海多家商户贴出告示称,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发行的畅购卡已经被停止使用。经过央行上海分行的调查,发现畅购公司存在严重经营违规造成资金周转问题,无法及时完成对特约商户的资金结算。虽然央行没有明说,但一位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畅购同样因为挪用客户备付金造成资金链问题。
易士公司和畅购从事的预付卡业务和餐饮美发行业发行的预付卡并不属于一种类型。一位支付行业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商业预付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商业企业发行的预付卡,指在该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企业消费的单用途预付卡,如健身卡、美容卡等,归属商务部门监管;二是由专营发卡机构发行的,可跨地区、跨行业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如资和信控股集团的商通卡等,一般由央行负责监管。易士公司发行的预付卡以及上海畅购发行的畅购卡属于第二类。
违规操作背后的利益链
所谓预付卡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既然是预付,必有一定量的沉淀资金。
按照《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在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消费者的预存款必须全部转入该账户。看似规则严明,为何仍会频繁出现挪用客户备付金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实际上仍是利益驱动,与网络支付以及银行卡首单业务不同的是,预付卡业务盈利模式中一大部分在于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
据融360 CEO叶大清表示,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备付金利息收入、预付卡利息收入、平台搭建利润。由于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直接收益很少,会产生大量的沉淀资金,这些资金的协议存款利息是其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央行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在支付了备付金银行账户利息10%的风险准备金后,可将剩余利息划转至其自有账户,这就意味着发卡机构可获得90%左右的备付金利息。同时其他客户备付金可以“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协定存款或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形式”存放,但“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这意味着,部分客户备付金可转成为期3个月的单位定期存款或者协议存款。目前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协议存款利率会达到4%-5%,按照1亿元备付金来算,3个月能获取百万元以上的利润。
除客户备付金产生的利息之外,发卡机构对商户佣金的收取是其另一重要来源。数据统计,美容美发和餐饮娱乐返佣金比例最高,达20%;休闲健身约为8%-10%;生活服务约为1%-5%;最低的商超百货的返佣金比例为0.1%-2%。同时,如果投资者需要提现,发卡机构还向客户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事实上,发卡机构的赚钱野心远不在这些手续费上。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第三方支付机构挪用备付金来理财或者做其他经营项目已成为业界的“潜规则”。在经济环境较好时,很少出现问题,但是自去年以来,经济环境恶化,一旦投资项目出现问题,资金链容易出现断裂。但是,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必须将客户资金交由商业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托管。一位支付人士透露,实际情况是,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存款,并未完全履责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支付企业的资金根本未能合规进入备付金专户,不乏同时拿到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双牌照的企业隐瞒了预付卡销售真实记录,多售少存。
预付卡行业面临洗牌
在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政策指导下,预付卡行业也面临着大洗牌。
实际上,预付卡行业被央行“正名”以来,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作为三大非金融机构服务之一后,预付卡行业逐渐迈向“正规”化,并出现快速发展。在2013年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后,预付卡行业野蛮生长正式结束,开始步入“自律”时代。
但是,相比网络支付和收单业务,预付卡业务占比并不算大,也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重视。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15万亿元第三方支付金额当中,收单业务占比最大,占到了56%;线上支付业务占比42.6%;而预付卡业务的交易金额不足1.5%。
更为重要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预付卡市场出现发展瓶颈。“自2014年以来,预付卡行业步入转型之年,特别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预付卡行业依托的企业福利与礼品等传统发展模式受到限制,预付卡发行数量逐渐萎缩,预付卡行业沉淀资金减少,这使得许多预付卡企业无奈开始转型、投靠大企业或直接被收购。” 一位从事预付卡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说道。上述预付卡行业人士透露,在这种背景下,预付卡机构只能转型。增添互联网支付业务、增加地域等方式丰富业务场景,根据机构的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特色推出一系列特色卡产品来优化业务格局,只有这样,预付卡公司才能生存下去。
另一方面,监管方面更加严厉,预付卡行业运营更加困难。银盛支付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愈演愈烈的支付竞争中,这一举措让第三方支付更加聚焦于支付场景的开发,对各种违规行为有一定的心理遏制作用,行业洗牌来临。相关第三方支付行业信息请查阅2013-2018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