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能源设备 资讯详情
详解中国因马航事件将考虑建造50余颗航天探测器
 探测器 2014-01-01 10:27:54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马航MH370失联3月31日进入第24天,搜索工作继续进行。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近日将一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距珀斯西部最近1630公里的矩形区划定为近阶段重点搜寻的区域。澳方每天公布该区域中的某片海域为当天重点搜寻区,多国飞机、舰船联手在此重点海域内进行海空地毯式搜寻。3月30日,澳大利亚海事局重新划分了搜索区域,确定将上述矩形搜寻区西南部一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作为当天的重点搜寻区。新搜索区域为115万平方公里,被划分为6个小区,8艘中国舰船在此集结。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副主任卓立告诉记者,我方已经投入了7艘舰船开始搜寻,“雪龙”号继续向北搜索前进。

  当天该区域上空集结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中国的9架飞机展开联合空巡搜索,还有多艘舰船先后抵达该水域参与搜寻,“海巡01”轮担纲现场指挥。

  参与相关项目的科学家表示,中国正在考虑大幅提升地球监视与观测卫星网络的能力,希望其监视能力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政府正在考虑建造50余颗航天轨道探测器,国内研究人员认为这将使中国卫星监视网络的规模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航天探测器又称空间探测器,深空探测器或宇宙探测器。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空间探测的主要工具。空间探测器装载科学探测仪器,由运载火箭送入太空,飞近月球或行星进行近距离观测,做人造卫星进行长期观测,着陆进行实地考察或采集样品进行研究分析,

  空间探测器按探测的对象划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小天体探测器等空间探测器离开地球时必须获得足够大的速度才能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实现深空飞行。探测器沿着与地球轨道和目标行星轨道都相切的日心椭圆轨道(双切轨道)运行,就可能与目标行星相遇;增大速度以改变飞行轨道,可以缩短飞抵目标行星的时间为了保证探测器沿双切轨道飞到与目标行星轨道相切处时目标行星恰好也运行到该处,必须选择在地球和目标行星处于某一特定相对位置的时刻发射探测器。探测器可以在绕飞行星时,利用行星引力场加速实现连续绕飞多个行星空间探测器的显著特点是,在空间进行长期飞行,地面不能进行实时遥控,所以必须具备自主导航能力;向太阳系外行星飞行,远离太阳,不能采用太阳能电池阵,而必须采用核能源系统;承受十分严酷的空间环境条件,需要采用特殊防护结构;在月球或行星表面着陆或行走,需要一些特殊形式的结构。

  科学家们认为,搜索马航失联客机的过程令人沮丧,卫星项目因此获得了中央决策者的坚定支持。

  更多行业报告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2年中国探测器行业产业链发展前景深度分析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池天河说:“我们现在如果拥有一套全球监视网络,就不必在黑暗中搜索了,我们就更容易发现(失联)飞机,一直跟踪其到达最终位置。草拟中的方案希望把我们的地区监视能力提升到全球范围。”

  中国现在的地球监视与观测卫星主要关注本国及周边区域,其具体数量属于国家机密。据池天河估计,美国类似卫星的数量在50颗左右。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按照池天河的说法,中国的卫星项目将在何时启动尚不得而知。一旦获得政府批准,卫星会在约两年后发射升空。

  据知情人透露,在马航客机失联之后,有资深科学家通过中国工程院向国家领导人递交了一封信,希望开始建设全球性卫星监视网络。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专家刘瑜认为,该项目的目标“宏伟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假如获得批准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实施观测的能力。

  刘瑜说:“现在的国际性地球观测服务都由欧美国家主导,但假如中国以此为目标发射50多颗卫星,整个行业的情况都会发生变化。”

  他说:“太空中的中国卫星越多,我们的工作就越容易做。部署在不同位置、装备了不同传感器的众多卫星把数据传回来,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能更好地了解被关注区域的情况。”

  即使获得政府批准,卫星项目还要面对各种技术难题。

  如果希望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建立全球性卫星网络,中国每年的发射数量就必须增加近一倍。

  这将挑战酒泉、太原、西昌等现有发射中心的负荷极限。这些地方还要完成中国其他太空任务。

  不过,位于海南文昌的发射中心的升级工作已经完工。

  航天业内专家认为,这将极大增强中国的火箭发射能力,使监视卫星项目成为可能。

  刘瑜表示,虽然之前取得了部分进展,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卫星成像设备的技术水平。

  同样供职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 一所的郭子祺认为,大约50颗新卫星的运行将由诸多部委负责,协调工作因此困难重重。

  郭子祺表示,中国没有一个协调卫星定位及任务的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一位专家认为,中国还需要在国内外建设更多地面站,尽可能提高数据传回速度。他说,“许多中国卫星只能在飞越国内的时候回传数据,所以有时候我们接收的数据仅仅是卫星收集量的一个零头。为建设一个像美国那样高效的全球性监视网络,我们必须同时扩建海外地面站”。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探测器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