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垃圾桶旁臭气熏天、家里垃圾没及时清理招来蚊虫、城市被垃圾山包围……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场景都不陌生。目前,我国2/3的城市都遭遇了“垃圾围城”,每个人都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据统计,中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3.6亿吨,占全世界城市每年产生垃圾的30.6%,且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
垃圾是人们活动产生的“废物”,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垃圾就是“垃圾”,即暂无新技术能够使之循环利用,且无经济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垃圾更是“资源”,找到开发利用途径就是“城市矿产”,具有经济利用价值。要实现资源的转化,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就是垃圾分类处理。
我国的“垃圾分类”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放置了分类垃圾桶,却多数流于形式。尴尬不只一点。“垃圾分类要经过堆放、运输、处理三个步骤。即便主城垃圾实现了干、湿分类,还是由同一种车辆混合运输,‘大杂烩’造成新的污染。”一位业内人士抱怨。
一边是加快垃圾分类的呼声,一边是政府投入的力不从心,推行垃圾分类的尴尬由此可见。
垃圾不分类就处罚争议多多
垃圾分类试点已经10多年,很多城市在推广伊始纷纷出台罚款条例,可结果依然甚理想。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个漫长的观念树立和习惯培养的过程。罚其十,不如奖其一。
环保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自觉行动,主要应该让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并非靠经济处罚就能心想事成的。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不是靠罚款,反而靠奖励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
近日,南京市第一届城市治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针对垃圾分类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全体委员通过了深化垃圾分类的新决议:市民向物业、社区送可回收垃圾将有奖励。南京的垃圾分类奖励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创新,体现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诚意和智慧,而这种实实在在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尤其值得称道。
“回顾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历程,只有经济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秘书长徐海云认为。垃圾分类收集有三种经济手段,一是计量收费,比如我国的废品回收;二是计量付费,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按垃圾的不同类别收取费用;三是计量押金制度,即对特定产品,比如可回收包装物酒瓶、有毒有害物电池等收取押金。
据中国报告大厅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指出,垃圾分类链条建成之后,要求市民进行垃圾分类,让市民没有任何借口,再推出奖惩措施,或许更合理。所以,垃圾分类要落实,比奖惩措施更有效的,是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的完善,让分类垃圾各有合理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