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有关“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将被欧盟征收平均47%关税”的传闻,已成为各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更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各大市场“被唱衰”的元凶。
如今,尽管这则传闻仅源自于媒体报道中未署名的两位“欧盟官员”,尽管距离欧盟规定的初裁结果公布日(6月5日)尚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尽管中国与欧盟间就“双反”继续展开对话是大概率事件,人们还是不得不面对,高达47%“反倾销”重税,将令中国光伏企业蒙受沉痛打击。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的有关人士表示,“47%关税,没有一家光伏企业能接受,或愿意接受。我们能做的就是转嫁给欧洲消费者和欧盟各国政府,通俗讲羊毛只能出在羊身上。最后的结果,‘惩罚性’关税只能是惩罚欧洲自己”。
欧盟搬石头砸谁的脚
欧盟官方将这一征税定义为“反倾销惩罚性关税”。对此,钱晶认为,“惩罚性”这个字眼本身就很有问题。
“我们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中国光伏企业十年来的努力,进行规摸投入、技术提升、成本降低,加快了太阳能发电平价上网,让太阳能光伏产品更快商品化和市场化,与传统能源相比更具竞争优势,大大节省了各国政府为发展新能源而从财政中划拨的补贴,创造了欧美上百万人的就业机会,请问,我们做错了什么,请问惩罚我们什么!”市场人士不无感慨地说,“当经济落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欧盟什么招都会使出来”。
毫无疑问,欧盟‘双反’在短时间内确实会给欧洲电池片和组件企业一丝喘息的机会。但试问,如果占全球 70%份额的中国光伏业倒下,欧洲的光伏设备制造商又将如何生存?即便中国企业通过海外设厂曲线向欧洲供货,欧洲的EPC总包商和电站投资人又将牺牲怎样巨大的投资收益,来承受原本质优价廉的中国组件被迫涨价?”
开拓新市场向下游延伸
面对危机,中国光伏业也在自我反思。毕竟,只有足够强大的企业,才能经历无数风浪屹立不倒。
事实上,今天那些能够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光伏企业,都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面对欧美市场关闭大门,他们以开发国内外新兴市场相应对;面对行业中上游融资难,他们则以向下游电站开发、运营延伸以应对。
“‘双反’话题刚起时,我们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今年我们在欧洲的预期出货量从去年50%左右调整到20%,同时晶科一年多前就已开始积极布局新兴市场。”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危机对中国光伏业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做强不等于做大,一味追求规模效益和成本优势,在行业动荡时就非常危险,所以一定要铸造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人难以超越。”
更为关键的是,国内光伏市场的逐渐兴盛也令饱受欧美“双反”折磨的光伏企业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