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和房地产行业稳步增长的双重带动下。电器附件行业厂商数量和技术实力快速增长,新品牌不断涌现, 产品种类愈发完善;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在成绩面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机会与挑战并存。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器附件产品功能和设计发展历程的分析,引出对影响行业发展关键因素和发展方向的讨论, 以期有助于同业认清形势、克服困难、明确方向。
1 电器附件产品系统化、智能化的功能拓展及注意事项
综合考虑我国国情,电器附件产品向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a. 相对较低的购置成本和安装调试费用。再简单的智能系统都应包括传感器、控制器、信号处理、执行和外围辅助机构,远比传统单一的电器附件产品复杂。当前主流的智能电气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厂商手中,除机械部件以外的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较低。复杂的系统加上价格昂贵的进口设备,即使一套低配置系统的购置费用都要数十倍于传统方案。这还不包含按国际惯例收取的占总价20% 的安装调试费用。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让广大家庭用户花费动辄数万元在电气控制系统上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b. 加快发展设备供应厂商数量,促进技术标准化程度,提高设备兼容性。前些年有不少国内厂商曾自行开发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但并未获得市场认可。主要原因是这些系统都是由单个的厂家开发.所用设备只能由该厂家供应。单凭某个厂家的一己之力,没有行业内其它厂家的支持是很难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的。因此发展一套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有众多厂商参与、设备兼容性好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C. 系统自身要具有可扩展性,并能方便地与现有设备和系统融合。以现行地产政策为例,购房者拥有住宅使用权70年。对于埋入墙体敷设的照明控制总线, 在数十年的使用年限内作大幅变动的可能性不大,有望于分布在屋内的智能照明系统在将来通过功能拓展成为智能电气系统的基础。只有那些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进行功能扩展,并与其它子系统和已有设备完全融合的智能系统才会受到市场的青睐。
d. 设计选型方便,安装调试快捷,使用维护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是软硬件的结合,通常都是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做的,设计人员在进行硬件选型的同时,还要根据硬件选型的结果,编写软件控制程序,这无疑加大了设计和设备选型的难度。因此辅助设计软件和仿真工具就成为系统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安装和维护人员数量欠缺且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全面满足安装调试工作的需要。应该考虑在降低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针对家庭用户的典型使用需求,将系统集成方式规范化、控制程序模式化。让安装调试人员在不懂控制原理和编程技术细节的情况下,通过线路连接、程序导入和参数修改就可以完成系统安装和简单的调试。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还是新兴事物,价格昂贵、功能复杂的液晶触摸屏和红外遥控等设备可以暂不考虑,选用个别自动传感器配合传统按键开关和调光旋钮反而能够收到维护简单、使用方便的效果。
智能化和系统化为电器附件产品带来革命性的功能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提高控制的便捷性,完成传统电气控制方式无法实现的任务。例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传统照明的点对点控制转换成为多点控制,不仅可以轻松实现,而且可以通过预设程序和光线/动作传感器对区域照度和系统负荷实现最优控制。
b. 大幅提高电气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不同子系统设备之间的协同。智能配电系统借助于系统内的各类传感器,可以获取建筑和用户的相关状态参数, 并可依照预设场景方案动作,开启相应设备。例如,用户在夜晚开门进屋后,借助红外线移动探测设备的信号,使屋内照明、暖通、供水子系统自动工作。
C. 减少材料消耗。智能照明系统在满足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的控制需求的同时,也大幅简化了一些常见照明控制线路。以住宅内两点控制一盏灯具和多点控制一盏灯具为例.使用双控开关和多点控制开关的传统线路切换方式需要数倍于灯具和开关间距的电源导线:而采用总线技术,所需导线与点对点控制方式相同.仅增加了控制总线,从而大幅减少了材料消耗。
d. 有助于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系统化和智能化变革将电器附件从机械时代全面引入电子时代,促使厂商从追求价格竞争、关注产品外观的低水平竞争策略引向寻求领先技术、关注差异化功能开发的高水平竞争道路上来。这有助于淘汰部分产能落后、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小作坊,使资源向拥有领先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转移。
2 电器附件产品功能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伴随着奇胜电器和松下电工产品在国内的热销,传统拉线开关迅速被面板开关替代。与国际同步的产品设计,除了在电气性能和产品功能上有大幅提升以外,风格各异的款式和五彩斑斓的外观设计让国内消费者开始领略到松下幸之助“开关是墙上的一面旗帜” 的奥妙。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除了基本功能和对建筑空间的装饰功用,电器附件的功能性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产品应用范围从最初的照明控制扩展到暖通、卫浴、娱乐、安防等诸多方面;产品功能向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相关工作在欧美早已启动,与之配套的电力线载波技术、LonWorks、CAN、Profibus等安装总线技术已完成实验室级别的开发测试工作并开始产业化应用。其中由西门子、莫顿、永诺等电气产品制造商在1990年发起的欧洲安装总线技术标准(EuropeanInstallation Bus, EIB)已有能够相互兼容和交互操作的元器件4 000多种,功能覆盖建筑领域的几乎全部用途,并占据欧洲楼宇和家庭电气自动化80% 的市场份额。
3 电器附件产品设计的发展
我国电器附件产品的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近30年间主要是依赖自主设计,水平相对落后;随后在90年代历经数次设计和企业分化组合,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区域产业群。其中.珠三角产业群以奇胜、TCL、松本、朗能、天基等电工品牌厂家为代表。产品以86规格为主导,开关多采用滑板结构,其关键部件,如面板、动触片和插套也与国际同步采用PC (聚碳酸酯)、银铜复合材料和磷青铜等。由于设计理念与国际同步、产品用料足、选材精,且生产和品质控制严格,这批企业都能迅速打开市场,并长久保持产销两旺的局面。
与珠三角企业效仿国际领先厂商的产品开始起步的方式不同,长三角电器附件产业群的形成和其产品发展亦有其独到之处。该区域在改革开放前就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所拥有的雄厚的电器附件技术和人才储备,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当时的外经贸体系形成了规模化的电器附件出口配套企业。比如,鸿雁电器的前身就是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接插件经理部,其外贸生产基地在1988年就率先在国内获得英国ASTA(英国短路检测联合会)生产许可证。90年代中期,在珠三角产业群已渐露雏形时,该区也进入企业分化组合的快速时期,形成了以西蒙、鸿雁、飞雕、正泰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中坚力量。其中由泰力电器最初引进开发的l 18规格功能件模块化设计的产品,在经过飞雕电器等厂商改进完善和推广后,迅速成为江浙及部分地区(如湖北、重庆等)的一个常见规格,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珠三角产业群力推的86规格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4 电器附件产品设计的标准化
近年来,我国电器附件产品设计呈现出标准化程度迅速提高的趋势。在国家加大标准化力度的政策引导下,电器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积极推进新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工作。截至2009年,已有40余项与IEC标准接轨的国标出台。在替代原有相对落后的行业标准和部颁标准的同时,标准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大,涉标产品已从原先的个别产品扩展到家用和工业用全线产品;从早期的单一核心产品扩大到线管桥架等周边产品,从最初只关心产品本身到兼顾与产品有关的环境因素等。可以说,我国电器附件标准体系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的转变,正在向着“从优到强” 的方向发展。
标准体系的建成,一方面规范了产品设计,确保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以稳步提升;亦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都提出新的要求。从标准的不断更迭不难看出,其在产品电气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新版国标《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 1002—2008)为例,不接触规检测和明确标注接地极的要求,充分反映出标准制定者对产品最终用户的关爱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