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从中山小榄分出支线达到古镇,然后进入江门,在其境内共历经四个站点,依次是外海站、江门站、礼乐站和新会站。广珠城轨开通之时,这四个站点都可投入使用。在江门市江海区五邑路和东海路交界处,江门站威武地矗立在那里。站房建筑采用弧线屋面设计,体现了轨道交通站场的大气、流畅、动感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与即将运行的城际动车组相互映衬,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站场外,一些工人正在忙着铺草种花,被当地媒体朋友称为“江门最好的公交站台”已经初装完毕。在站房内,记者并没有看到有多少工人在施工,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站点的施工已进入了最后收尾阶段。
江门站为一级城际车站站房,共3层,二股道设计。作为江门境内4个站点之一,江门站将是江门市民乘坐城轨通往珠三角城市最主要、客流量最大的乘车站点。根据江门站的设计方案,该站台采用侧式单站台模式,站台建在10多米轨道高架上。考虑到人流密集,这个站点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很多人性化细节,比如乘客可从站厅外的楼梯,直接进入二楼售票厅。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与铁路有着不解之缘。1863年1月,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于加州萨克拉门托破土修建,以江门籍华工为主的华工便成为修筑西段铁路的主力。由于生活工作条件恶劣,平均每修一公里铁路就有一个华工倒下。江门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对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光绪年间,为了家乡的繁荣发展,在美国从事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的台山人陈宜禧回到家乡,主持建设了一条纵贯台山,经新会抵达江门北街的新宁铁路。这条铁路“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观。”这是中国第一条用中国人的资金和技术筑成的民营铁路,也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1906年建成的潮汕铁路的第二条商办铁路。
百年之后,随着广珠城轨的开通,侨乡人那份夹杂着复杂情感的铁路之梦再度实现。和百年前迥异的是,这次所用的列车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而时速和舒适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更大的背景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隆。尤让江门兴奋的是,城轨不仅仅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江门在如火如荼的轨道交通产业中分得分量很重的一杯羹。对江门而言,这无疑是双丰收。
四站点江门站“人气最旺”
江门市城乡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江门站是城轨沿线最靠近江门主城区位置的站点,距离市中心只有5分钟车程。站场周边规划建设有五邑路、东海路、胜利南路、金瓯路等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有利于城际轨道客流的快速疏散和市民出行的交通组织。该站也将极大带动江门江海区的建设发展,构建江门组团式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建设水平。
在充分考虑便利性的同时,江门的城轨站点也充分考虑了经济带动效应。除了江门站外,其他三个站点的选择也颇具智慧。据江门市城乡规划局介绍,外海站直接服务于市区东部的江门市高新区(最近升级为国家级)和外海镇。该区域与中山市小榄、古镇隔江相望,高新技术产业、滨江生活区、物流业等迅猛发展;礼乐站旨在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带动地区发展;新会站是广珠城轨江门支线的终点,位于新会城区东部,服务于会城及南部多个镇区60多万人口,并可辐射粤西地区,提供交通联运中转服务。
据介绍,轨道交通车辆修造项目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投入大、产值高,项目生产过程中涉及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60多个相关行业,产业链条长,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特征。该项目不仅会拉动江门市五金制品、机电、玻璃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还将大量引入与轨道交通车辆修造配套的新型铝合金型材、新型不锈钢、微电子设备、高精度电气控制设备、精密气动设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形成上千亿元的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在广东南车的“牵引”下,已经有10多家国内外轨道交通配套厂商落户新会。
看准了城轨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江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海曾对媒体踌躇满志地表示,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发展,从江门整个制造业基础来说,江门完全有能力做好轨道交通产业的配套。当地政府也将为轨道交通产业配套提供最好的全方位服务,让更多的相关企业在江门“落地生根”。
其实,城轨给江门带来的远不止这些。如果说城轨的开通是再度圆了江门人的铁路之梦,那么一批轨道交通项目的落户则是城轨给江门人带去的意外之喜。在城轨新会站的旁边,一个轨道交通产业链正在悄然展开,这个将来年产值上千亿的产业无疑使得江门成了城轨开通的大赢家。
在新会站旁边,于今年9月正式落户江门新会区的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正在施工。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江介绍说,该基地将生产国内最新型城际动车组CRH6,是针对整个城际轨道网开发的新车型,不仅将提供给珠三角和国内,还将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珠三角城轨列车的大修也将在该基地开展,江门有望成为全国最大城际轨道交通制造维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