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群众体育赛事在中国各地蓬勃兴起,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的热情,更成为激活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村超”到“苏超”再到“浙BA”,一系列具有广泛参与性和创新性的体育活动,在政策支持与市场活力的结合下,通过区域经济带动和多产业融合释放出显著效益。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这些赛事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政策引导下构建了体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体育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近年来,“苏超”“村超”等群众赛事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拉动力。2025年上半年统计显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单场观赛人数突破6万人,带动全域旅游、出行、餐饮、住宿及体育消费合计380亿元;贵州省榕江县通过“村超”两年间实现旅游增收200亿元;浙江省的“浙BA”篮球联赛预选赛阶段即吸引77.88万人次参与,并带来6.03亿元文商旅体综合消费。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将赛事经济作为核心抓手,推动“赛事+产业”的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中期,河北、浙江等七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贡献逾3000万元。
群众赛事的成功离不开政策支持。国家层面通过《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鼓励地方增加优质运动项目供给,并出台行业标准强化赛事安全与规范。例如,2023年发布的4项体育赛事行业标准及2024年《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为赛事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办赛模式激活县域经济:浙江“浙BA”覆盖全省90个区县,直接撬动千亿元级GDP强县的消费潜能;江苏“苏超”前6轮吸引省外游客贡献28.8%出行及19.7%餐饮消费,显示出赛事对跨区域资源联动的独特作用。
职业化赛事同样释放显著效益。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边地区消费增长超40%,CBA联赛2024—20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突破1500万次,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达8000万元。这些数据印证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路径:一方面,“村超”“苏超”等赛事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受众基础;另一方面,职业联赛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商业价值,形成从基层到顶级的职业化链条。数据显示,2025年重点赛事带动县域经济、文旅消费及就业机会的增长趋势持续加速。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市场共振
2025年的数据表明,群众体育赛事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引擎。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结合,体育活动不仅实现了全民健身的目标,更在拉动消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展现独特价值。未来,随着更多支持性政策落地及赛事品牌的持续创新,体育产业有望进一步释放潜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活力提升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