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正值全国主汛期,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显现。根据气象部门分析,我国7—9月降水呈现"北多南少"特征,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2025年秋粮生产作为全年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正面临复杂气候条件与田间管理的双重考验。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主产区土壤墒情总体适宜,但局部地区因前期气象灾害导致播种延后,需通过强化技术指导和应急措施保障1.4万亿斤年度产量目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全国主汛期期间,农业灾害发生频率显著上升。尽管目前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土壤墒情良好,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长势正常,但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因阶段性低温干旱影响,部分田块播种进度较往年推迟7-10天。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上旬,全国秋粮已播面积完成率超98%,但苗情分化现象明显:北方春玉米一类苗占比达62%(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而南方部分早稻田块结实率下降约15%。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农业农村部启动"百日攻坚行动",重点强化三项核心工作:
1. 精准灌溉管理:在华北、西北等干旱频发区推广滴灌节水技术,预计可减少30%非生产性水分损耗;
2. 病虫害联防联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络,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等12类重大生物灾害;
3. 农机装备升级: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丘陵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将田间作业效率提升40%。
从空间分布看,东北地区因充沛降水与机械化优势,预计玉米单产可达620公斤/亩;而华南双季稻区受高温热害影响,晚稻播种窗口期缩短至15天以内。农业农村部统计表明,通过实施"一喷多促"技术(叶面肥+病虫防治+生长调节剂),可使受灾田块产量恢复率提高20%-35%。各地正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南方推广耐高温杂交稻品种,西北地区扩大抗旱玉米种植面积至1800万亩。
在终端市场需求端,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7%,其中玉米期货合约较年初上浮9%。为稳定市场预期,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已启动分批次轮换投放机制,计划年内向市场释放300万吨政策性储备粮。农业农村部强调,将通过强化农资保供、完善保险服务体系等措施,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不低于1.4万亿斤的底线目标。
2025年农业生产的复杂形势要求各环节形成联动机制。从气象灾害预警到田间管理技术落地,再到市场流通调控,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是应对极端气候挑战的核心路径。随着各项应急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秋粮生产有望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稳产增效目标,为全年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