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上海市正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突破。作为全国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超大城市之一,上海此次出台的新政聚焦技术融合创新,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矩阵,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发展范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传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及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通过跨领域技术协同攻关,研发团队将突破传统康复设备的功能边界,例如在假肢控制中引入生物电信号识别,在可穿戴设备中嵌入环境感知模块。这种创新路径不仅提升产品精准度与安全性,还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重点支持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等五类产品的开发。政策特别鼓励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通过国家层面的资源对接加速技术转化。例如在脑卒中患者复健场景中,结合虚拟现实与生物反馈技术的训练设备已展现出显著疗效。
根据方案规划,到2027年需完成10项产业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项目,并确保5项以上养老科技专项产品实现产业化落地。这些量化指标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既体现技术攻坚力度,也强调实际应用场景价值。
此次行动方案标志着上海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正式进入"技术-产品-场景"三位一体发展阶段。通过强化智能传感等核心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将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更将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化升级提供重要参考。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相关企业有望在三年内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真正实现科技赋能民生福祉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