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密集发展,“同站进出是否应收取费用”成为乘客与运营方争议焦点之一。近期南京一起因短时同站进出被扣费引发的诉讼案件,再度将这一话题推向公众视野,并折射出各地地铁规则差异与服务优化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地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今年5月26日,一位南京市民在地铁1号线龙眠大道站刷卡进站后,因临时改乘网约车选择同站出闸,仅间隔约4分钟即被扣除2元费用(储值卡实际扣费1.9元)。该乘客认为未实际乘车却遭收费不合理,随即提起诉讼要求退还费用。南京地铁回应称,根据现行政策,同站进出需按最低票价计费,并强调若因如厕或出错口等需求可申请“便民服务卡”。
数据显示,除南京外,重庆也曾发生类似诉讼案例——2024年11月,两名学生因进站后仅如厕即被扣费2元起诉当地轨道集团。值得注意的是,苏州、杭州等城市已实施“10分钟内同站进出免费”政策,上海、天津等地亦跟进优化规则。南京地铁客服解释称,现行规定基于《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办法》,单程票回收、计次卡扣除乘次等机制旨在避免资源滥用,但承认特殊场景需配套便民措施。
从南京地铁集团去年7月回应来看,其通过“便民服务卡”提供非付费区通道,要求乘客经工作人员协助进出以规避扣费。这一设计既维持规则刚性,又为紧急需求留出弹性空间。然而,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信息触达不足、流程繁琐等问题——部分市民反映未被告知相关权益或因时间紧张放弃申领卡片。
当前案件尚未宣判,但已引发对地铁收费机制的广泛讨论:如何在保障运营秩序与提升乘客体验间取得平衡?南京等地的实践表明,10分钟免费时限既能减少偶发扣费争议,也符合多数人临时出站的实际需求。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半数主要城市采纳该标准,反映出行业对便民服务的共识正在形成。
总结来看,地铁同站进出收费问题本质是规则设计与公众诉求的动态博弈。南京诉讼案既暴露了既有政策在执行细节上的不足,也为后续规则迭代提供了现实案例参考。随着更多城市通过调整免费时限、简化便民流程等方式优化服务,未来轨道交通运营方或需在兼顾成本管控与用户体验间构建更灵活的管理体系,以回应市民对公共服务品质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