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升温背景下,南美市场对中国金属制品的监管动作引发关注。近期哥伦比亚官方宣布针对中国产焊接管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通过设定价格下限遏制低价竞争,此举将直接影响亚太与拉美地区工业材料供应链布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焊接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5年5月21日,哥伦比亚贸工旅游部正式发布第121号公告,对原产自中国的特定焊接管产品作出反倾销初步裁定。该措施针对公称直径在12.7毫米至152.4毫米之间的圆形铁或钢制焊接管,此类产品主要用于电缆保护,对应哥伦比亚海关税则号7306.30.99.00。根据裁决内容,当涉案产品的离岸价(FOB)低于每吨1019.50美元时,将对差额部分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这一"价格地板"机制自公告发布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四个月,标志着哥伦比亚在贸易救济领域采取了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手段。
追溯至2025年2月19日,哥伦比亚贸工旅游部应本国相关行业诉求,正式对华焊接管发起反倾销调查。公告显示该决定源于对国内产业潜在损害的担忧,反映出口岸价异常波动可能威胁当地制造业竞争力。此次调查启动距离初裁结果公布仅隔三个月,体现了哥伦比亚贸易救济程序的高效推进特点。
本次裁定将直接影响中国相关企业的出口成本结构,特别是直径范围内的标准型焊接管产品。对于报关价格低于1019.5美元/吨的货物,进口方需补缴差额部分作为临时税款。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制仅适用于公告发布后的四个月内,后续是否升级为最终反倾销措施仍有待观察。业界分析指出,哥伦比亚此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拉美国家或效仿采用价格承诺替代传统关税手段。
此次贸易救济行动凸显了新兴市场在关键工业品领域的保护诉求。通过设定明确的最低限价门槛,哥伦比亚既避免直接禁止进口冲击供应链稳定,又为本土制造业争取调整空间。随着四个月临时措施期临近,中哥双方下一步博弈将聚焦于倾销幅度计算、产业损害程度等核心争议点,最终裁决结果或将进一步重塑区域金属制品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