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美国商务部宣布针对来自安哥拉、澳大利亚等四国的金属硅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同步对五国展开反补贴调查。这一系列贸易救济措施不仅涉及数亿美元进口额,更反映出全球金属硅产业链竞争态势的持续紧张。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属硅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美国商务部依据本国企业申请,于5月14日正式启动针对安哥拉、澳大利亚、老挝和挪威四国金属硅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同时,对上述国家及泰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覆盖美国海关编码2804.69.1000和2804.69.5000项下的金属硅制品,主要涉及工业级多晶硅原料及其衍生品。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涉案五国进口的金属硅总金额超过9,800万美元,其中挪威以3,633万美元居首,澳大利亚和老挝分别贡献了3,298万和1,842万美元。
根据美国贸易救济流程,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需在6月9日前完成产业损害初步裁定。若确认进口产品对本土产业构成实质威胁或损害,商务部将推进裁决进程:反补贴初裁最晚7月18日公布,反倾销初裁则定于10月1日。这一时间表意味着相关企业需在半年内应对双重法律程序,可能面临高额关税调整风险。
从进口金额分布可见,挪威作为美国金属硅主要供应国地位显著,其出口额占五国总和的36.9%;澳大利亚紧随其后占比33.5%,老挝与泰国分别贡献18.7%和7.3%。值得注意的是,安哥拉虽进口金额最低(415万美元),但若被认定存在倾销行为,或对其新兴金属硅出口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调查将直接影响全球金属硅供应链布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其采取的双反措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包括供应商转移订单、区域价格波动及替代原料技术研发加速等现象。长期来看,这或推动跨国企业重新评估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美国对多国金属硅实施贸易救济调查,既是对本土产业保护的常规操作,也折射出全球金属硅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随着初裁日期临近,涉案国家出口商需密切关注程序进展,并积极应诉以维护自身权益。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企业利益分配,更将为未来国际金属硅贸易规则演变提供重要观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