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AI语音营销逐渐成为商业推广的主流手段之一。然而,在上海,这一技术却被部分企业滥用,演变为令市民困扰的“种植牙”电话骚扰潮。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出手整治,但通过AI外呼系统拨打的推销电话仍在持续扰民,暴露出技术滥用与监管滞后的深层矛盾。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种植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去年7月,上海多家口腔医院因委托第三方企业使用“AI外呼”开展营销被曝光。嘉定区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显示,某科技公司通过冒用医疗机构名义拨打推销电话,并谎称有优惠活动进行虚假宣传,最终被处以20万元罚款。然而时隔数月后,市民投诉量再次激增,仅今年3·15期间就有大量关于“种植牙”骚扰电话的反馈。这些营销电话频繁拨入固话与手机,甚至精准锁定潜在客户群体,显示出产业链条仍在暗中运作。
某口腔医院透露的信息显示,位于上海七宝宝龙城写字楼内的企业正为多家机构提供外呼服务,日均筛选推送40余条有效信息至合作医院。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滥用问题,更暴露了行业灰色利益链的强大韧性。
调查显示,“AI外呼”产业存在明显的低成本运作特征。某技术公司业务人员透露,搭建基础呼叫系统仅需10余万元软硬件投入,而通过租用运营商线路即可开展大规模外呼。尽管工信部明确规定呼叫中心不得提供营销类外呼服务,但部分企业采取虚报用途、转售线路等手段逃避监管。
虚拟运营商的“中间号业务”更是为骚扰电话提供了新温床。今年4月,上海通管局通报某虚拟运营商因未落实实名制被处罚,其提供的匿名号码成为外呼企业规避追踪的重要工具。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上海拨打100个AI电话可筛选出2条有效信息,单条信息售价达85元的市场现状,使得该产业在高利润驱动下不断变异。
当前治理难题源于多方面制度缺陷。首先,《电信业务经营管理办法》设定的最高3万元处罚标准,在动辄数十万收益面前形同虚设。其次,运营商对线路使用的实时监控缺失,导致违规外呼难以溯源。某市民持续投诉的0213220号段案例显示,相关部门在追踪具体责任方时存在显著滞后。
破解困局需多维度施策:
1. 技术反制升级:要求基础电信企业运用AI智能识别技术提升骚扰电话拦截能力,建立动态黑名单共享机制;
2. 源头治理强化:卫健部门应规范医疗机构营销行为,将违规拨打推销电话纳入医疗执业信用评价体系;
3. 立法完善配套:修订相关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明确“技术支持方”与“线路提供方”的连带责任;
4. 社会共治创新:通过设立市民举报奖励机制、开发AI来电预警小程序等手段提升公众防御能力。
治理“AI外呼”乱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发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法律完善和行业自律的多维推进,才能有效遏制骚扰电话泛滥,让人工智能真正回归服务社会的初衷。当前上海日均新增数千条相关投诉的数据警示我们:这场技术伦理与监管效能的博弈,已到了必须突破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