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能源 资讯详情
中国储能行业迈向市场化竞争新阶段: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储能 2025-05-15 00:18:24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低价竞争、投资回报不足等问题也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2025年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正从“技术工具”向独立市场主体转变。这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举措不仅推动行业告别粗放扩张模式,更将重塑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商业模式。

  一、强制配储退出倒逼行业转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过去八年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超20倍,截至2024年底累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这一成就主要依赖于新能源项目强制配置储能的政策驱动,但同时也催生了劣质产能与低价竞争乱象。系统价格一度跌破0.3元/Wh,行业平均毛利率降至8%。

  2025年“136号新政”取消强制配储要求后,政策导向明确转向市场化机制:一方面通过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释放储能的灵活调节价值;另一方面在内蒙古、河北等地试点容量补偿机制,其中内蒙古对独立储能放电量按0.35元/千瓦时补偿,河北则设置100元/千瓦时的年度容量电价激励。这些政策调整标志着行业从“政策依赖”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点。

  二、市场化改革引发短期阵痛与产能出清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行业转型阵痛已显现:国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同比下滑1.5%至5.03GW,表前/用户侧装机量同步下降4.4%和11.6%,这是自规模化发展以来首次出现双降。多家企业项目延期公告显示,市场需求预测调整与盈利模式不明确成为主要阻力。

  行业分析师指出,短期波动将加速淘汰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产能。数据显示,典型100MW/200MWh储能电站初始投资达4.5亿元,其中电池系统占比超60%。在现行价格体系下,多数项目回报周期仍长达810年,亟需通过市场机制优化收益模式。

  三、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成破局关键

  为应对市场化挑战,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技术创新: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储能材料研发持续推进;AI算法深度融入储能系统调度,实现充放电策略的智能化决策。某头部企业的“储能+AI”方案可使系统效率提升15%,运维成本降低20%。

  在商业模式层面,独立储能电站需从单一容量租赁转向多场景收益叠加:既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捕捉电价波动红利,又通过调频辅助服务获取稳定收益。部分地区已探索容量市场机制,允许储能企业以备用容量身份获得固定收入,进一步拓宽盈利空间。

  四、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重塑行业格局

  随着20个省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时间表的明确,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目标将加速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释放。政策设计正从“补贴激励”转向“价格信号引导”,峰谷电价差扩大、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完善等举措将持续提升储能经济性。

  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将形成“头部企业技术主导+中小企业场景深耕”的差异化竞争格局。数据显示,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在2026年实现项目IRR(内部收益率)突破8%,显著高于当前5%的平均水平。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储能产业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市场化改革重构行业生态与价值链条。

  总结来看,政策驱动下的市场化转型正在重塑中国储能行业的底层逻辑。短期阵痛加速了低效产能出清,长期则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调节中枢”作用将充分显现,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根本性转变。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储能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