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美双方近期发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对部分加征关税进行调整,但美国油气产品仍面临较高关税壁垒。这一政策动态不仅影响两国能源贸易结构,更折射出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场的复杂博弈。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最新协议,中美双方将2025年4月以来互相加征的关税税率下调至10%,但剩余24%的关税暂停征收期仅为90天。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国对美国原油和LNG等能源商品加征的10%15%关税未受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原油与LNG总额约600亿元,但两国能源贸易占比持续走低——当年自美进口原油仅占总量1.74%,LNG占比5.4%。关税政策叠加市场波动,导致今年前3个月中国进口美国原油量同比骤降超50%,而对美LNG采购已连续三个月归零。
尽管美国凭借页岩革命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和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但其能源产品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双重压力。原油方面,全球市场价格趋同特性使20%的关税抵消了价格优势;LNG领域虽具备成本竞争力(Henry Hub气价不足4美元/百万英热),但25%的关税叠加政策不确定性让买家保持观望。数据显示,2024年俄罗斯管道气增量约70亿方、国内储气设施加速建设以及国产天然气增产,进一步压缩了美国能源进入中国市场空间。
中美关税调整释放出缓和贸易关系的积极信号,但具体措施仍存在变数。当前暂停期政策仅覆盖90天的关键窗口期内,企业需在价格优势与风险敞口间谨慎权衡。从长远看,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持续深化:2024年美国原油在中国进口排名跌至第11位,LNG则位列第五,显示中东、非洲及亚太地区供应商正在抢占市场份额。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和储备能力提升,未来两年中美能源贸易规模或将进一步萎缩。
总结来看,此次关税调整既未完全消除美国油气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也未能逆转两国能源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在全球能源市场高度竞争的背景下,关税政策与地缘政治的交织影响将持续考验企业的供应链韧性。而中国通过强化本土产能、扩大替代进口来源等举措,正逐步构建更稳健的能源保障体系,这既是应对当前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