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黑胶唱片市场的复兴,盗版唱片问题也日益猖獗。2024年9月,安徽省滁州市中级法院对一起特大侵犯著作权案作出终审裁定,维持原判。这起案件涉及金额超过3100万元,复制发行盗版黑胶唱片94万余张,揭开了盗版唱片产业链的黑色面纱。案件的侦破和审判,不仅打击了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也为净化唱片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唱片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某犯罪团伙成立公司生产黑胶唱片,随后又以另一家工艺品公司名义继续生产盗版唱片。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该团伙累计发货盗版唱片94万余张,其中2487首曲目未经授权。通过电子交易数据与言词证据的交叉印证,检察机关确认该工艺品公司收取货款3100余万元,其中从4名买家处收取1425万元。下游销售环节中,盗版唱片通过网络平台零售,销售额达2252万元。从生产到销售,该团伙形成了完整的盗版唱片产供销链条。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下游销售行为的定性成为争议焦点。检察机关认为,下游销售人员虽未直接参与生产,但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采购并批量出售,属于侵犯著作权的发行行为,而非单纯的销售侵权复制品。这一观点在法院审理中得到采纳,最终以侵犯著作权罪对13名被告人提起公诉。
2024年6月,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分别判处13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至二年不等,并处数额不等的罚金。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认为量刑过重、罚金过高或定性错误。同年9月,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得益于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紧密协作。检察机关通过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就案件定性、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向公安机关提出建议,并通过立案监督、追加漏犯等方式,对盗版唱片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打击。这一做法不仅彰显了检察机关打击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决心,也为类似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借鉴。
这起特大侵犯著作权案的审判,揭示了盗版唱片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明确了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定性,为净化唱片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案件的侦破和审判,不仅打击了犯罪行为,也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检察机关将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